日語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區(qū)別
摘要
日語的平假名和片假名,就像一對“孿生兄弟”——長得像、同源,但性格和分工完全不同。平假名是日語的“日常穿搭”,溫柔百搭,負(fù)責(zé)表達(dá)本土詞匯和語法;片假名是“潮流單品”,棱角分明,專管外來語、強(qiáng)調(diào)和特殊表達(dá)。搞懂它們的區(qū)別,不僅能避免“寫日語像畫畫”的尷尬,更是打通日語讀寫的關(guān)鍵一步。
一、起源:都是漢字“變的”,但“變身方式”不一樣
剛開始學(xué)日語時,我總覺得平假名和片假名是憑空冒出來的“神秘符號”,直到老師拿出兩張圖——左邊是漢字“安”的草書,右邊是它的楷書偏旁,我才恍然大悟:原來它們都是從漢字變來的!
平假名:漢字草書的“簡化版”
平假名的誕生,和古代日本女性有關(guān)。平安時代(794-1185年),貴族女性不能像男性一樣學(xué)習(xí)漢文,為了記錄日語,她們把漢字的草書簡化,創(chuàng)造出一套圓潤流暢的符號。比如:
“あ”來自漢字“安”的草書(你看“安”的草書是不是像一個彎彎的“あ”?);
“い”來自“以”的草書(豎彎鉤拉長,就成了“い”);
“う”來自“宇”的草書(上面的點(diǎn)和下面的彎,簡化后就是“う”)。
這些符號筆畫連貫、形狀柔和,像手寫的便簽,所以后來成了日本人“寫日記、記心情”的常用文字,慢慢演變成今天的平假名。
片假名:漢字楷書的“偏旁版”
片假名則是男性學(xué)者的“發(fā)明”。同一時期,男性為了標(biāo)注漢文發(fā)音、記錄佛經(jīng),把漢字的楷書偏旁拆出來,形成了一套棱角分明的符號。比如:
“ア”來自漢字“阿”的左邊偏旁(“阝”簡化后就是“ア”);
“イ”來自“伊”的左邊偏旁(“亻”拉長就是“イ”);
“ウ”來自“宇”的寶蓋頭(“宀”簡化成“ウ”)。
這些符號像印刷體一樣工整,最初用于學(xué)術(shù)和宗教文獻(xiàn),后來逐漸成了“標(biāo)記外來詞”的專用文字。
一句話總結(jié)起源區(qū)別:平假名是“漢字草書變溫柔”,片假名是“漢字偏旁變硬朗”。
二、外觀:一個“圓滾滾”,一個“方方正正”
光知道起源還不夠,寫的時候認(rèn)錯才尷尬。其實(shí)區(qū)分外觀很簡單——平假名像“手寫體”,片假名像“印刷體”。
平假名:筆畫彎,線條軟,像小朋友畫的圓
平假名的筆畫大多是曲線,沒有明顯的棱角,整體給人“圓潤、柔和”的感覺。比如:
“の”(no):像一個躺著的“の”,彎彎曲曲沒有直線;
“か”(ka):左邊一個小圓圈,右邊一條曲線,像畫了個逗號加尾巴;
“た”(ta):上面一個小彎,下面一個大彎,像兩個連在一起的月牙。
剛開始寫平假名時,我總把“さ”(sa)寫成“き”(ki),后來發(fā)現(xiàn)“さ”的尾巴是“往下甩”的,“き”的尾巴是“往上翹”的——記住這些小細(xì)節(jié),就不容易錯了。
片假名:筆畫直,有棱角,像搭積木
片假名則相反,筆畫多是直線或折線,棱角分明,像用尺子畫出來的。比如:
“ノ”(no):就是一條斜著的直線,和“の”的曲線完全不同;
“カ”(ka):左邊一豎,右邊一個折線,像“カ”字少了一橫;
“タ”(ta):上面一橫,下面一個三角形,像“タ”字的簡化版。
片假名里最容易混淆的是“シ”(shi)和“ツ”(tsu)——“シ”是“撇+捺”,像“小”字;“ツ”是“兩橫+豎”,像“ツ”字,記住“小シ大ツ”(“シ”的筆畫間距小,“ツ”的間距大),就能分清了。
外觀小技巧:拿不準(zhǔn)的時候,想想“平假名像手寫,片假名像打印”——手寫時我們習(xí)慣畫曲線,打印時機(jī)器更擅長畫直線,是不是瞬間記住了?
三、用法:分工明確,別再“亂用”啦!
很多人學(xué)日語時最大的痛點(diǎn)是:“明明都會讀,寫的時候卻不知道該用平假名還是片假名?!逼鋵?shí)它們的分工比你想的“更專一”,記住這3條規(guī)則,再也不會用混!
規(guī)則1:平假名——“日語本土詞+語法”的專屬符號
平假名就像日語的“母語代言人”,只要是日本自己的詞匯、語法,幾乎都用平假名寫。具體包括:
日?;A(chǔ)詞匯:比如“水”(みず/mizu)、“家”(いえ/ie)、“人”(ひと/hito);
語法成分:助詞(は/wa、が/ga、を/o)、助動詞(です/desu、ます/masu)、動詞活用(食べる/taberu、行く/iku);
小孩子的名字/昵稱:比如“小花”(はな/hana)、“小太郎”(たろう/tarou),用平假名顯得親切。
舉個例子:“私は學(xué)生です”(我是學(xué)生),這句話里“私”(わたし/watashi)是本土詞,“は”“です”是語法成分,所以都用平假名。
規(guī)則2:片假名——“外來詞+特殊表達(dá)”的“翻譯官”
片假名的主要工作是“翻譯”——把外語詞匯變成日語能寫的符號。具體包括:
外來語:從其他語言借來的詞,比如“咖啡”(コーヒー/ko-hi-,來自英語coffee)、“電腦”(コンピューター/konpyuutaa,來自英語computer)、“面包”(パン/pan,來自葡萄牙語p?o);
擬聲詞/擬態(tài)詞:模擬聲音或狀態(tài)的詞,比如“狗叫”(ワンワン/wanwan)、“閃閃發(fā)光”(キラキラ/kirkira)、“慢吞吞”(のろのろ/ noronoro)——注意,擬聲詞也有用平假名的,但片假名更強(qiáng)調(diào)“聲音感”;
強(qiáng)調(diào)/時尚感:廣告、包裝上常常用片假名突出產(chǎn)品,比如“新しいアイスクリーム”(新冰淇淋),用“アイスクリーム”比“アイスクリーム”(其實(shí)一樣,但片假名視覺上更醒目);
動植物/專業(yè)術(shù)語:很多動植物學(xué)名、化學(xué)元素用片假名,比如“熊貓”(パンダ/panda)、“氧氣”(オキシジェン/okishijen)。
我之前在日本便利店看到“チョコレート”(巧克力),一開始以為是日語本土詞,后來才知道是英語chocolate的片假名寫法——原來我們吃的很多零食名字,都是片假名“翻譯”過來的!
規(guī)則3:別踩坑!這些情況“絕對不能亂用”
別把本土詞寫成片假名:比如“謝謝”是“ありがとう”,寫成“アリガトウ”會很奇怪(除非你想強(qiáng)調(diào)“特別感謝”,但日常不用);
別把外來詞寫成平假名:比如“T恤”是“Tシャツ”,寫成“てぃーしゃつ”會讓人看不懂;
特殊情況:有些詞“平片兩用”,但意思不同。比如“コップ”(片假名)是“杯子”,“こっぷ”(平假名)是“小鼓”——差一個假名,意思差遠(yuǎn)了!
四、學(xué)習(xí)技巧:3個方法,讓你“見字就認(rèn),提筆就寫”
我剛開始學(xué)假名時,背了一周還是記混“さ”和“サ”、“き”和“キ”,后來用了這3個方法,3天就分清了,你也可以試試:
方法1:“漢字起源聯(lián)想”——記住“它本來是誰”
平假名和片假名都來自漢字,記住它們的“原型”,記形狀就容易多了:
平假名“か”(ka)來自“加”的草書,想象“加”的草書左邊是“力”,右邊是“口”,簡化后就是“か”;
片假名“カ”(ka)來自“加”的左邊“力”,去掉中間的橫,就是“カ”。
把每個假名和對應(yīng)的漢字寫在一起,比如“あ-安、ア-阿”,記起來就像“認(rèn)親戚”,不會忘。
方法2:“場景代入法”——在生活中“抓”假名
日語無處不在:包裝上的“ミネラルウォーター”(礦泉水)、動漫里的“おはよう”(早上好)、菜單上的“ラーメン”(拉面)……看到就停下來想:“這是平假名還是片假名?為什么用這個?”
我曾經(jīng)在奶茶杯上看到“タピオカ”(珍珠),查了才知道是葡萄牙語“tapioca”的片假名——現(xiàn)在看到珍珠奶茶,就想起“タピオカ”,想忘都難。
方法3:“對比練習(xí)”——寫10遍,不如對比1遍
拿一張紙,左邊寫平假名,右邊寫對應(yīng)的片假名,比如:
あ い う え お
ア イ ウ エ オ
多看幾遍它們的“長相差異”:“あ”是圓的,“ア”是方的;“い”是彎的,“イ”是直的……對比多了,就像認(rèn)臉一樣,看一眼就知道是誰。
五、總結(jié):平假名和片假名,缺一不可的“日語搭檔”
其實(shí)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區(qū)別,本質(zhì)是“日語的包容與傳承”——平假名守護(hù)著日本本土的語言文化,片假名則敞開懷抱接納外來事物。它們就像日語的“左膀右臂”,少了誰,日語都不完整。
剛開始學(xué)的時候,分不清很正常,我當(dāng)時甚至把“ひ”(hi)寫成“ヒ”(hi)被老師笑“你這是給假名‘整容’了”。但只要記?。?b>圓的、本土的、語法的用平假名;方的、外來的、強(qiáng)調(diào)的用片假名,慢慢練習(xí)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原來它們一點(diǎn)都不難,甚至有點(diǎn)可愛呢!
希望這篇文章能幫你搞懂平假名和片假名的區(qū)別,下次寫日語時,再也不用對著鍵盤“發(fā)呆”啦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xyzzx/Japanese_language/49583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