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學英語的方法
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:給孩子買了一堆英語繪本,他翻兩頁就扔到一邊;報了價格不菲的線上外教課,孩子對著屏幕要么發(fā)呆要么玩筆;逼他背單詞,今天背明天忘,最后你和孩子都累得想放棄?其實啊,兒童學英語真不用這么“卷”。我見過太多家長,把自己的焦慮轉(zhuǎn)嫁成孩子的負擔,結(jié)果反而讓孩子對英語產(chǎn)生抵觸。今天就想跟大家掏心窩子聊聊:兒童學英語,關(guān)鍵不在“早”和“多”,而在“對”的方法——讓孩子在“不覺得在學”的狀態(tài)下,自然積累語言能力。 下面這些方法,都是我身邊家長親測有效的“笨辦法”,沒有花哨的理論,全是能落地的細節(jié)。
先避開這3個“坑”:很多家長都做錯了
誤區(qū)1:3-6歲是“黃金期”,錯過就晚了?
“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”這句話,坑了不少家長??傆腥苏f“3-6歲是語言敏感期,必須趕緊學英語,不然以后就難了”。但你有沒有想過: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被逼著背單詞、做習題,反而討厭英語,那這個“黃金期”不就成了“反感期”?
其實語言學家克拉申早就說過,“可理解的輸入”比年齡更重要。簡單說,就是孩子能聽懂、能感興趣的內(nèi)容,才是有效的學習。我鄰居家孩子5歲開始學英語,媽媽天天放英文兒歌,陪他看無字幕的動畫片(選的是語速慢、內(nèi)容簡單的《藍色小狗布魯伊》),孩子跟著唱、跟著模仿動作,半年后就能蹦出不少簡單句子。反倒是另一個朋友的孩子,3歲就報了“自然拼讀班”,每天被逼著認字母、拼單詞,現(xiàn)在一提英語就哭。
所以啊,別被“黃金期”綁架,孩子愿意接受、覺得好玩的時候,就是最好的開始。
誤區(qū)2:單詞量=英語水平?背得越多越好?
“我家孩子3歲就能背200個單詞了!”聽到這種話,你是不是也有點焦慮?但你問問自己:這些單詞孩子會用嗎?比如他知道“apple”是蘋果,但你說“Can you pass me the apple?”,他能反應過來嗎?
咱們成年人學英語時,也背過不少單詞,但真到說的時候,腦子里還是一片空白。為啥?因為單詞不是孤立的,是要放在句子、場景里才有意義。就像咱們認識“饕餮”這兩個字,但平時說話會用嗎?孩子背了一堆單詞,卻不知道怎么用,就像手里有一堆積木,卻不會搭房子,最后還是會忘。
對孩子來說,“能聽懂10句話”比“能背100個單詞”有用100倍。比如孩子愛吃冰淇淋,你就告訴他“This is ice cream. It's cold.”(邊說邊讓他摸一摸),下次他想吃,可能就會說“Mom, ice cream?”——這才是真的學會了。
誤區(qū)3:必須每天學1小時,少一分鐘都不行?
很多家長覺得“學習要堅持”,就給孩子定了“每天學英語1小時”的規(guī)矩。但你別忘了,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:3-4歲大概5-10分鐘,5-6歲10-15分鐘,硬逼著坐1小時,孩子只會磨洋工、走神,反而養(yǎng)成“應付學習”的壞習慣。
我同事家孩子就是這樣:一開始媽媽規(guī)定“每天晚上7-8點學英語”,結(jié)果孩子一到7點就開始找借口上廁所、喝水。后來媽媽改了方法:早上起床放10分鐘英文兒歌(孩子邊穿衣服邊聽),晚上睡前讀5分鐘英文繪本(選孩子喜歡的恐龍主題),周末玩“英語小游戲”20分鐘。結(jié)果孩子反而更期待“學英語”的時間,因為每次都“沒學夠”就結(jié)束了。
兒童學英語,“碎片化輸入”比“集中灌輸”更有效。就像咱們吃飯,一天三頓少量吃,比一頓吃撐健康多了。
5個“笨辦法”,讓孩子主動愛上英語
方法1:用“磨耳朵”代替“背單詞”,從“聽到懂”開始
孩子學母語時,不是先認字、背單詞,而是先“聽”——聽家人說話,聽周圍的聲音,聽多了自然就懂了。學英語也一樣,“聽”是第一步,而且要聽“孩子能懂的內(nèi)容”。
具體怎么做?
選對材料:別一上來就選原版電影、新聞,孩子聽不懂會抵觸。推薦3類:
英文兒歌:比如《Super Simple Songs》(語速慢、歌詞重復、內(nèi)容和孩子生活相關(guān),比如《Five Little Ducks》《Baby Shark》);
動畫片:《藍色小狗布魯伊》(每集7分鐘,講的是一家人的日常,畫面生動,孩子能通過動作看懂劇情)、《小豬佩奇》英文版(語速稍快,但內(nèi)容簡單,適合有一定基礎的孩子);
有聲繪本:選帶音頻的繪本,比如《Brown Bear, Brown Bear, What Do You See?》(重復句式多,畫面鮮艷)。
怎么聽才有效?
別讓孩子“干聽”,家長要陪著互動。比如聽《Five Little Ducks》時,你可以伸出5根手指,唱到“One little duck went swimming one day”就彎下一根手指,孩子能通過動作理解“one”“five”的意思;看《布魯伊》時,孩子看到布魯伊在玩秋千,你可以問他“布魯伊在做什么呀?”(What is Bluey doing?),即使孩子不說英語,用中文回答“蕩秋千”也沒關(guān)系,重點是讓他把“swing”和“蕩秋千”的畫面聯(lián)系起來。
關(guān)鍵提醒:每天聽10-15分鐘就夠了,重點是“重復”。一首兒歌可以聽一周,孩子聽熟了會主動跟著唱,這時候再告訴他歌詞里的單詞是什么意思,效果更好。
方法2:把英語變成“游戲道具”,玩著玩著就會了
孩子天生喜歡玩游戲,如果把英語變成游戲的一部分,他根本不會覺得在“學習”。我見過最聰明的家長,把家里變成了“英語游戲場”,孩子每天追著家長“玩英語”。
推薦3個簡單易操作的游戲:
“顏色尋寶”游戲:家長說“Find something red”(找紅色的東西),孩子滿屋子找,找到后拿給你,你說“Yes! This is red.”(對!這是紅色的)。進階版可以換指令,比如“Find something round”(找圓形的東西)、“Find something soft”(找軟的東西)。
“角色扮演”游戲:比如玩“超市購物”,孩子當收銀員,你當顧客。你說“Can I have a banana, please?”(請給我一根香蕉好嗎?),孩子把香蕉遞給你,說“Here you are.”(給你)。玩“醫(yī)生看病”,你說“My head hurts.”(我頭疼),孩子拿玩具聽診器給你聽,說“Okay, take this.”(好的,拿著這個)。
“單詞接龍”(簡化版):不用嚴格按字母接龍,而是按“主題”接龍。比如你說“apple”(蘋果),孩子說“banana”(香蕉)(都是水果);你說“dog”(狗),孩子說“cat”(貓)(都是動物)。說錯了也沒關(guān)系,重點是讓孩子開口。
關(guān)鍵提醒:游戲時間別超過20分鐘,結(jié)束時故意留個“尾巴”,比如“下次我們玩‘餐廳游戲’好不好?你當廚師,我當客人!”——吊足孩子的胃口,他才會期待下一次。
方法3:在生活場景里“用英語”,讓英語變成“工具”
很多家長覺得“我英語不好,教不了孩子”,其實根本不用“教”,只要在生活中“用”起來就行。比如吃飯、穿衣、散步時,隨口說幾句簡單的英語,孩子聽多了自然就會用。
這些場景可以“順手”用英語:
吃飯時:“This is rice. It's yummy.”(這是米飯,很好吃);“Do you want more soup?”(還要湯嗎?);
穿衣服時:“Put on your shoes. Let's go out.”(穿上鞋,我們出門啦);“This sweater is blue.”(這件毛衣是藍色的);
散步時:“Look! A bird. It can fly.”(看!小鳥,它會飛);“The flower is pink.”(花是粉色的)。
關(guān)鍵提醒:別追求“語法正確”“發(fā)音標準”,家長敢開口,孩子才敢說。我一個朋友英語發(fā)音帶著濃重的方言味,但她每天陪孩子散步時都瞎聊:“Baby, look, tree! Big tree!”(寶寶,看,樹!大樹?。?,孩子現(xiàn)在3歲,看到樹就會說“Big tree!”——你看,效果一點不差。
方法4:用“故事思維”學語法,比背規(guī)則有用
很多家長擔心“孩子語法不好怎么辦?”,其實對兒童來說,根本不用刻意學語法規(guī)則。你想想,咱們小時候?qū)W中文,誰學過“主謂賓”?還不是聽故事、講故事,自然而然就會說了。
怎么用故事學語法?
讀繪本時“指出來”:比如讀《Goodnight Moon》(《晚安,月亮》),里面反復出現(xiàn)“Goodnight room. Goodnight moon.”(晚安,房間。晚安,月亮。),你可以指著房間說“room”,指著月亮說“moon”,孩子慢慢就知道“Goodnight+東西”是“跟XX說晚安”的意思。
編“孩子的專屬故事”:比如孩子叫“樂樂”,你可以編故事:“Lele likes apples. Lele eats an apple every day.”(樂樂喜歡蘋果,樂樂每天吃一個蘋果),里面的“l(fā)ikes”“eats”都是第三人稱單數(shù),孩子聽多了,下次說“媽媽喜歡花”,可能就會說“Mom likes flowers.”——根本不用教“第三人稱單數(shù)要加s”。
關(guān)鍵提醒:選繪本時,優(yōu)先選“重復句式多”的,比如《Brown Bear》里的“What do you see? I see a ... looking at me.”,孩子讀幾遍就能跟著說,這種“成就感”比學會語法規(guī)則更重要。
方法5:家長“笨辦法”比“完美英語”更有用
最后想說的是:家長的“參與”比“英語水平”重要100倍。你不用會說流利的英語,只要愿意花時間陪孩子“玩英語”,效果就會超出你的想象。
我見過一個媽媽,自己英語四級都沒過,但她每天堅持和孩子做兩件事:
早上一起聽10分鐘英文兒歌,媽媽跟著唱,跑調(diào)也沒關(guān)系,孩子覺得“媽媽和我一起玩”;
晚上讀一本英文繪本,媽媽不會讀就跟著音頻念,孩子指哪個單詞,媽媽就查手機告訴他意思(哪怕當場查也沒關(guān)系)。
現(xiàn)在孩子5歲,能聽懂簡單的英文指令,還會主動跟媽媽說“Mom, let's read English book.”(媽媽,我們讀英語書吧)。
所以啊,別再說“我英語不好,教不了孩子”。你愿意陪他聽、陪他玩、陪他犯錯,就是最好的“教學”。
家長最關(guān)心的3個問題,一次說清楚
1. 孩子幾歲開始學英語最合適?
沒有“最合適”的年齡,只有“最合適”的狀態(tài)。如果孩子對英語內(nèi)容(兒歌、動畫、游戲)感興趣,愿意跟著學、跟著玩,3歲開始也可以;如果孩子比較敏感,對新語言抵觸,5歲開始也不晚。記?。号d趣比年齡重要,方法比時間重要。
2. 孩子抗拒學英語怎么辦?
先別罵孩子“不努力”,先想想是不是你的方法有問題:
內(nèi)容太難:比如給3歲孩子看《冰雪奇緣》原版(語速快、劇情復雜),他肯定看不懂;
方式太枯燥:一直讓孩子跟讀、背單詞,誰都會煩;
家長太焦慮:總說“你看XX都會說英語了,你怎么還不會”,孩子會覺得“學英語是為了讓媽媽開心,不是我喜歡”。
解決辦法:降低難度,換孩子喜歡的形式。比如孩子喜歡汽車,就用汽車相關(guān)的英語內(nèi)容(兒歌《The Wheels on the Bus》、繪本《Cars》);孩子喜歡畫畫,就邊畫邊說“This is a car. It's red.”。
3. 要不要糾正孩子的發(fā)音?
如果孩子剛開始說英語,發(fā)音不標準很正常,千萬別盯著糾正。比如孩子把“apple”說成“愛跑”,你笑著說“對,這是apple,甜甜的apple”,然后自己清晰地再說一遍“apple”——孩子會慢慢模仿你的發(fā)音。
但如果孩子長期發(fā)音錯誤(比如把“thank you”說成“三克油”),可以用“游戲式糾正”:比如你故意說錯,孩子會笑著糾正你,這時候你再說“哦,原來是這樣說呀,謝謝你教我!”——既保護了孩子的積極性,又糾正了發(fā)音。
其實啊,兒童學英語就像學走路:你不用教他“先邁左腳還是右腳”,只要給他足夠的空間和鼓勵,他自己就會搖搖晃晃地站起來,然后越走越穩(wěn)。英語也一樣,別把它當成“任務”,而是當成“和孩子一起玩的新游戲”,孩子放松了,進步反而會更快。
最后想說: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有的孩子開口早,有的孩子進步慢,別和別人比,多看看自己孩子的變化——今天比昨天多聽懂了一句話,明天比今天多會說了一個詞,這就是最好的成長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yyxx/68590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