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兒口才培養(yǎng)的重要性
摘要
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的場景:帶孩子參加聚會,別的小朋友大方介紹自己,你的孩子卻躲在你身后攥緊衣角;開家長會時,老師說“孩子很聰明,但上課從不舉手發(fā)言”;甚至在家活潑愛鬧的小家伙,遇到陌生人問一句“你叫什么名字呀”,都會紅著臉半天說不出話……其實,這些“不敢說”“不會說”的背后,藏著的是孩子自信心、表達力和社交能力的短板。少兒口才培養(yǎng),從來不是“讓孩子成為小主持人”那么簡單,它是給孩子一把打開世界的鑰匙——讓他們敢表達、會溝通、能共情,在未來的人生里,既能清晰傳遞自己的想法,也能溫暖連接身邊的人。
一、別讓“不會說”,成為孩子成長的隱形天花板
上周在小區(qū)游樂場,我看到兩個孩子為了搶秋千吵了起來。6歲的朵朵急得滿臉通紅,只會重復(fù)“這是我先看到的”,聲音越來越小;而旁邊8歲的小宇卻站得筆直,清楚地說:“我知道你先看到的,但我剛才去喝水了,秋千一直空著。我們可以輪流玩嗎?你玩5分鐘,然后換我,好不好?”最后兩個孩子笑著達成了約定。
同樣的場景,不同的結(jié)果。很多家長覺得“孩子還小,長大了自然就會說話”,但事實是,口才從來不是天生的,而是需要刻意培養(yǎng)的能力。我見過太多孩子,因為“不會說”錯失機會:班級競選班干部,明明準備得很好,一站上臺就緊張到忘詞;小組合作做項目,有好想法卻表達不清楚,只能看著別人主導(dǎo);甚至遇到委屈時,都無法準確說出自己的感受,只能默默掉眼淚。
這些“隱形的遺憾”,比考試少考幾分更讓人心疼。因為成績可以通過努力提升,但表達能力的缺失,可能會讓孩子在未來的求學(xué)、工作、社交中,一次次與機會擦肩而過。就像一位教育專家說的:“在信息爆炸的時代,‘會做事’很重要,但‘會說話’才能讓別人看到你做了什么?!?/p>
二、口才培養(yǎng),不止“說話”那么簡單
提到口才培養(yǎng),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(yīng)是“讓孩子多上臺演講”“背幾篇繞口令”。其實,真正的口才培養(yǎng),是一場“全能力”的修煉,它會悄悄改變孩子的思維、性格和情商。
1. 口才是“自信心”的放大器
我鄰居家的男孩樂樂,以前是典型的“害羞鬼”,連在幼兒園做自我介紹都會哭鼻子。后來媽媽給他報了口才班(不是那種死記硬背的,而是以游戲、故事為主的表達課),半年后,我在社區(qū)活動上看到他主動舉手表演兒歌——雖然聲音還有點抖,但眼睛亮亮的,全程帶著笑。
為什么口才訓(xùn)練能提升自信心?因為每一次“被聽見”“被認可”的經(jīng)歷,都會在孩子心里種下一顆“我能行”的種子。當(dāng)孩子發(fā)現(xiàn)“我說出的話能引起別人的注意”“我的想法能被大家接受”,他會逐漸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,這種自信會遷移到學(xué)習(xí)、生活的方方面面:上課敢舉手了,遇到問題敢提問了,甚至敢于嘗試以前不敢做的事。
2. 口才是“思維力”的磨刀石
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會說話的孩子,往往邏輯更清晰?這是因為“說”的過程,本質(zhì)是“想”的過程——把混亂的想法整理成有條理的語言,本身就是一種思維訓(xùn)練。
我女兒的口才老師經(jīng)常讓孩子們玩“看圖說話”的游戲:給一張打亂順序的圖片,讓孩子觀察、排序,然后編一個完整的故事。一開始,孩子們只會說“有個小兔子,還有胡蘿卜”,但練得多了,他們會主動思考“小兔子為什么要去拔胡蘿卜?路上遇到了誰?最后怎么樣了?”——這其實就是在鍛煉“起因-經(jīng)過-結(jié)果”的邏輯思維。
還有“即興表達”訓(xùn)練,比如讓孩子用“今天、公園、小狗”三個詞編一段話。孩子需要快速調(diào)動知識儲備,組織語言,還要考慮“怎么說才有趣”。長期這樣訓(xùn)練,孩子的反應(yīng)速度、聯(lián)想能力、歸納能力都會悄悄變強。
3. 口才是“情商”的培養(yǎng)皿
真正的口才,不是“滔滔不絕”,而是“懂得傾聽,也懂得回應(yīng)”。我見過一個10歲的女孩,在朋友難過時,沒有說“別哭了”,而是輕輕拍著對方的背說:“我知道你現(xiàn)在很委屈,因為你準備了很久的畫沒有被選上,對嗎?其實我覺得你的顏色搭配特別好看,下次我們一起再試試好不好?”——這樣的表達,既共情了對方的情緒,又給出了具體的安慰,這就是高情商的體現(xiàn)。
口才課上,老師會特意設(shè)計“情景對話”:比如“朋友誤會你了怎么辦”“拒絕別人時怎么說才不傷人”。這些訓(xùn)練讓孩子學(xué)會換位思考,理解不同人的感受,也懂得如何用語言化解矛盾、建立連接。而這種“會共情、會溝通”的能力,會讓孩子在未來的人際關(guān)系中,成為那個“受歡迎的人”。
三、避開這3個誤區(qū),口才培養(yǎng)才能“事半功倍”
很多家長想培養(yǎng)孩子口才,卻不小心走了彎路。比如下面這幾個常見誤區(qū),你中招了嗎?
誤區(qū)1:“孩子敢上臺就行,內(nèi)容不重要”
有些家長覺得“口才就是練膽量”,只要孩子敢上臺,哪怕背稿子、說套話也沒關(guān)系。但其實,真正的表達力,是“言之有物”。如果孩子只是機械地背別人寫的稿子,時間久了,他會失去“表達自己真實想法”的欲望,甚至覺得“說話是一件需要表演的事”。
正確做法:多鼓勵孩子說“自己的話”。比如讓孩子分享“今天最開心的事”,不要打斷他,哪怕說得顛三倒四,也先聽完,再引導(dǎo)他“剛才你說玩了滑梯,能告訴媽媽滑梯是什么顏色的嗎?你玩的時候有沒有遇到小朋友呀?”——從具體的小事開始,讓孩子感受到“我的想法值得被傾聽”。
誤區(qū)2:“孩子內(nèi)向,不適合學(xué)口才”
我經(jīng)常聽到家長說:“我家孩子太內(nèi)向了,不愛說話,學(xué)口才肯定沒用。”其實,內(nèi)向和口才好不好沒有必然關(guān)系。內(nèi)向的孩子可能更擅長傾聽和思考,只要引導(dǎo)得當(dāng),他們完全可以成為“安靜但有力量”的表達者。
我認識一個內(nèi)向的男孩,平時話不多,但每次發(fā)言都邏輯清晰、觀點獨特。他媽媽說,從來沒逼過他“必須上臺”,而是從小和他“聊天”:散步時聊“天上的云像什么”,看電影后聊“你覺得主角做得對嗎”,甚至吃晚飯時聊“今天的菜哪個最好吃,為什么”。這些看似平常的對話,其實就是在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——在安全、放松的環(huán)境里,內(nèi)向的孩子也愿意開口。
誤區(qū)3:“等孩子上學(xué)了再培養(yǎng)也不晚”
口才培養(yǎng)有“黃金期”嗎?有。3-12歲是孩子語言發(fā)展和性格形成的關(guān)鍵期,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強、好奇心重,對“表達”沒有成年人的顧慮。如果錯過這個時期,孩子可能會形成“不敢說”“懶得說”的習(xí)慣,后期糾正需要花更多力氣。
就像學(xué)樂器要從小練手感,學(xué)口才也要從小練“語感”。哪怕是3歲的孩子,你也可以通過“看圖講故事”“角色扮演”讓他感受語言的樂趣;5歲的孩子,可以試試“家庭小演講”,每天花5分鐘讓他說說“今天做了什么”;8歲以上的孩子,甚至可以讓他參與“家庭決策”,比如“周末去哪里玩,你說說你的想法,我們一起投票”——在日常生活中“潤物細無聲”,比長大后報昂貴的培訓(xùn)班更有效。
寫在最后
少兒口才培養(yǎng),從來不是為了讓孩子成為“小明星”,而是給孩子一種“生存技能”——讓他在需要表達時不膽怯,在需要溝通時不迷茫,在需要爭取時不退縮。當(dāng)一個孩子能夠清晰地說出自己的想法,能夠溫暖地回應(yīng)別人的情緒,能夠自信地站在人前,他的未來,早已贏在了“會說話”的起跑線上。
別讓“不會說”成為孩子的遺憾,從今天起,多和孩子聊聊天,多聽聽他的想法,多鼓勵他“說出來”——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那個曾經(jīng)躲在你身后的小家伙,正在悄悄長出翅膀,用語言的力量,飛向更廣闊的世界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kczx/631908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