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問“甜品用意大利語怎么說”,答案其實很簡單——Dolce(發(fā)音:多樂切,重音在“樂”上)。但如果你以為知道這個詞就夠了,那可就太小看意大利人對甜品的“執(zhí)念”了。畢竟在這個把“生活要甜”刻進DNA的國家,“Dolce”可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名詞,它是餐后的儀式感,是街頭巷尾的香氣,是每個意大利人記憶里外婆烤箱里的溫度。今天咱們就從這個詞說起,聊聊意大利甜品的“前世今生”,順便給你一套“點餐不慌、聊天有料”的實用指南,下次去意大利,再也不用對著菜單干瞪眼啦。
一、“Dolce”:不止是“甜品”,更是意大利人的生活哲學(xué)
第一次在意大利餐廳看到菜單上的“Dolce”,我以為就是“甜品”的統(tǒng)稱,直到有次和羅馬房東老太太聊天,她指著剛出爐的杏仁餅干說:“Oggi ho fatto il dolce”(今天我做了甜品),我才發(fā)現(xiàn)事情不簡單——這里的“fatto il dolce”(做甜品),其實是意大利人對“吃甜品”的日常表達。就像咱們說“吃飯”,他們說“做甜品”,仿佛“吃甜品”這件事,本身就值得被鄭重對待。
為什么意大利人對甜品這么執(zhí)著?這得從歷史說起。中世紀(jì)時,意大利是歐洲香料貿(mào)易的中心, sugar(糖)在當(dāng)時是奢侈品,只有貴族才能享用。后來隨著貿(mào)易發(fā)展,糖逐漸普及,平民也開始用蜂蜜、水果、堅果做甜品,慢慢形成了“餐后必須有甜”的習(xí)慣?,F(xiàn)在你去意大利人家做客,無論正餐多簡單,最后一定會端出一盤“Dolce”——可能是自家烤的餅干,可能是買的提拉米蘇,甚至只是一小碟新鮮水果淋蜂蜜,但“沒有甜品的 meal 是不完整的”,這是刻在骨子里的規(guī)矩。
所以下次你聽到意大利人說“Voglio il dolce”(我想要甜品),別以為他只是餓了,他可能是在說:“生活需要一點甜?!?/p>
二、“Dolce”怎么念才不尷尬?3個發(fā)音小技巧,秒變“意大利通”
知道了“Dolce”是“甜品”,但念不對,在餐廳點餐還是會鬧笑話。我第一次在佛羅倫薩點甜品,把“Dolce”念成“多爾斯”(模仿英語發(fā)音),服務(wù)員小哥憋笑憋得臉都紅了,后來他教我:“意大利語發(fā)音很簡單,‘見字讀音’,你把每個字母拆開念,基本就對了?!?/p>
技巧1:“c”在“e/i”前發(fā)“切”,不是“克”
“Dolce”的拼寫是 D-O-L-C-E,重點在“c”和“e”的組合。意大利語里,“c”遇到“a/o/u”發(fā)“克”(比如“casa”房子,念“卡薩”),但遇到“e/i”要發(fā)“切”(類似中文“切菜”的“切”)。所以“Dolce”不是“多爾克”,而是“多樂切”(D-O-L-切),重音在第二個音節(jié)“樂”上,念的時候稍微拉長一點:“多—樂—切”,是不是瞬間有內(nèi)味兒了?
技巧2:別學(xué)英語“吞音”,每個字母都要“咬清楚”
意大利人說話像唱歌,每個音節(jié)都清晰,不像英語有“吞音”。比如“Tiramisu”(提拉米蘇),很多人習(xí)慣念“提拉米蘇”(中文音譯),但正確發(fā)音是“提—啦—米—蘇”,四個音節(jié)平均發(fā)力,“mi”要念成“米”(不是“咪”),“su”念“蘇”(不是“素”)。我上次在威尼斯的甜品店,聽到一個中國女生把“Cannoli”(奶油卷)念成“卡諾利”,老板立刻糾正:“是‘卡—諾—利’,每個音都要‘站’起來!”
技巧3:遇到“gli”別慌,想象“咬著舌頭說‘利’”
有些甜品名字里有“gli”,比如“Torrone”(杏仁糖)里沒有,但“Sbrisolona”(杏仁蛋糕)也沒有,哦對了,“Zuppa del duca”(公爵甜湯)里也沒有……好吧,其實“gli”在甜品詞里不算多,但萬一遇到了,比如“Biscotti di mandorle”(杏仁餅干),“gli”要發(fā)“利”的音,但舌尖要輕輕頂住上顎,有點像“咬著舌頭說‘利’”,多練兩遍就順了。實在不行,指著菜單說“Questo,per favore”(這個,謝謝),意大利人很熱情,絕對不會笑你。
三、去意大利必吃的10種“Dolce”,名字+發(fā)音+故事,一篇搞定
光知道“Dolce”不夠,得知道具體吃什么。意大利每個地區(qū)都有自己的“招牌甜品”,就像咱們北方愛吃餃子、南方愛吃湯圓,他們的甜品也帶著“地域性格”。我整理了10種最經(jīng)典的,下次去意大利,照著點準(zhǔn)沒錯。
1. Tiramisu 提拉米蘇——“帶我走”的愛情甜品
發(fā)音:提—啦—米—蘇
中文意思:“帶我走”
故事:起源于威尼托大區(qū)的特雷維索,據(jù)說二戰(zhàn)時,當(dāng)?shù)貗D女給士兵做這種甜品,用咖啡和馬斯卡彭奶酪提神,士兵吃完說“Tira mi su”(帶我走),名字就這么來了。現(xiàn)在是意大利最火的甜品,幾乎每家餐廳都有,但要注意:正宗的提拉米蘇沒有生奶油,底部是手指餅干泡咖啡,上層是馬斯卡彭奶酪糊,撒可可粉,口感綿密不膩。
2. Cannoli 奶油卷——西西里的“陽光卷”
發(fā)音:卡—諾—利
中文意思:“小管子”
故事:來自西西里島,外殼是脆甜的油炸面皮,卷成小喇叭形狀,里面塞滿 ricotta 奶酪(羊奶酪),還會加橙皮碎、巧克力豆或開心果碎。西西里人說,“沒有 Cannoli 的西西里之旅是不完整的”,尤其是在巴勒莫,街頭小攤現(xiàn)做的 Cannoli,外殼熱乎酥脆,奶酪冰涼細(xì)膩,一口下去像在吃“陽光”。
3. Panna Cotta 奶凍——“煮出來的奶油”
發(fā)音:帕—納—果—塔
中文意思:“煮過的奶油”
故事:起源于皮埃蒙特或倫巴第(兩個大區(qū)一直在“爭版權(quán)”),做法超簡單:奶油+牛奶+糖煮化,加吉利丁凝固,冷藏后淋上莓果醬或焦糖??诟邢瘛皶诨脑贫洹?,奶味濃但不膩,是很多意大利人的“童年甜品”——我房東老太太說,她小時候生病,外婆就做 Panna Cotta 給她吃,“比藥還管用”。
4. Zeppole 炸甜圈——那不勒斯的“狂歡節(jié)必備”
發(fā)音:澤—波—勒
中文意思:“小炸球”
故事:那不勒斯的經(jīng)典甜品,尤其是狂歡節(jié)期間,街頭到處都是賣 Zeppole 的小攤。外殼是油炸的面團,空心的,里面擠上 ricotta 奶酪或奶油,頂上撒糖粉。剛炸出來的 Zeppole 熱乎乎的,咬一口,糖霜掉一身,那不勒斯人說:“狂歡節(jié)不吃 Zeppole,就像圣誕節(jié)不吃火雞?!?/p>
5. Torta della Nonna “奶奶的蛋糕”——最樸素的甜
發(fā)音:托爾塔—德拉—諾娜
中文意思:“奶奶的蛋糕”
故事:全意大利都有的傳統(tǒng)蛋糕,但每個“奶奶”的做法都不一樣?;A(chǔ)版是酥皮底,中間夾香草奶油醬(crema pasticcera),頂上撒杏仁片。我在托斯卡納吃過一個奶奶做的,奶油醬里加了檸檬皮,酸甜解膩,酥皮烤得有點焦邊,奶奶說:“完美的 Torta della Nonna,就該有點‘奶奶的小失誤’?!?/p>
6. Biscotti 杏仁脆餅——“可以泡著吃的餅干”
發(fā)音:比—斯科—蒂
中文意思:“兩次烤的餅干”
故事:起源于托斯卡納,做法是面團里加杏仁,先烤成大面團,切片后再烤一次,所以特別脆。意大利人吃 Biscotti 喜歡泡在咖啡或 Vin Santo(甜白葡萄酒)里,泡軟了再吃。我試過泡濃縮咖啡,餅干吸滿咖啡的苦,和杏仁的香混在一起,絕了。
7. Sbrisolona 杏仁蛋糕——“碎掉的溫柔”
發(fā)音:斯—布里—索—洛娜
中文意思:“碎的”
故事:來自艾米利亞-羅馬涅大區(qū)的曼托瓦,蛋糕體是松散的杏仁碎+面粉+黃油,烤出來像“一碰就碎的沙子”,所以叫“Sbrisolona”(碎的)。吃的時候要用勺子舀,不能用手拿,不然會掉一地渣。當(dāng)?shù)厝苏f,“吃 Sbrisolona 要有耐心,就像生活,急了會碎?!?/p>
8. Zuppa del Duca “公爵甜湯”——貴族的甜品
發(fā)音:祖—帕—德爾—杜卡
中文意思:“公爵的湯”
故事:傳說16世紀(jì)曼托瓦公爵費德里科二世為招待客人發(fā)明的,用栗子泥、面包丁、葡萄干、松子煮成甜湯,熱著喝?,F(xiàn)在雖然不常見,但在曼托瓦的老餐廳還能吃到,口感濃稠,帶著堅果和水果的香,冬天喝一碗,從頭暖到腳。
9. Cassata 卡薩塔蛋糕——西西里的“彩虹甜品”
發(fā)音:卡—薩—塔
中文意思:“小房子”(因為早期用小木箱模具做)
故事:西西里的“顏值擔(dān)當(dāng)”,外層是彩色糖霜,像彩虹一樣,里面是 ricotta 奶酪+蜜餞水果,夾在海綿蛋糕中間。傳統(tǒng)的 Cassata 很大,一般切片賣,適合多人分享。西西里人說,“Cassata 的顏色越多,生活越甜?!?/p>
10. Arancini di Riso 炸米球——“偽裝成咸食的甜品”
發(fā)音:阿—蘭—奇尼—迪—里索
中文意思:“小橙子”(因為形狀像橙子)
注意:嚴(yán)格來說 Arancini 是咸的(里面夾肉醬、豌豆),但西西里有甜口版本,夾 Nutella 或果醬,油炸后外面撒糖粉,我在巴勒莫吃過一次,甜咸交織,有點像“意大利版糖糕”,很奇妙。
四、在意大利點甜品,這3句話比“Dolce”更實用
學(xué)會了甜品名字,怎么點?別只會說“Un dolce, per favore”(一個甜品,謝謝),這3句話能讓你顯得更“懂行”:
1. “C’è un dolce tipico della regione?”(有當(dāng)?shù)靥厣鹌穯???/b>
意大利人超愛聊自己家鄉(xiāng)的美食,你這么問,服務(wù)員會眼睛一亮,給你推薦“菜單上沒有但本地人都知道”的隱藏款。上次在那不勒斯,我問了這句話,服務(wù)員從后廚端出一盤剛烤的“Pastiera Napoletana”(那不勒斯復(fù)活節(jié)蛋糕),說“今天剛好烤了,送你一塊嘗嘗”,感動哭。
2. “Posso vedere il display?”(我能看看展示柜嗎?)
意大利甜品店一般有玻璃展示柜,里面擺著當(dāng)天做的甜品,直接指著說“Questo”(這個)比念名字靠譜。我朋友在威尼斯想點“Tiramisu”,結(jié)果念成“提拉米蘇”的中文發(fā)音,服務(wù)員聽不懂,后來她指著展示柜里的提拉米蘇說“Questo”,秒懂。
3. “Con un caffè espresso, per favore.”(配一杯濃縮咖啡,謝謝)
意大利人吃甜品必配濃縮咖啡,苦咖啡配甜甜品,是“解膩神器”。你點甜品時加上這句,服務(wù)員會覺得“你很懂意大利規(guī)矩”,說不定還會多給你一塊餅干。
五、最后想說:學(xué)“Dolce”,其實是學(xué)一種“甜對生活”的態(tài)度
寫這篇文章時,我想起在羅馬的一個傍晚,坐在西班牙廣場旁邊的甜品店,點了一塊 Panna Cotta,配著濃縮咖啡,看著夕陽把教堂的圓頂染成金色。旁邊一對老夫妻在分吃一塊 Tiramisu,老爺爺用勺子喂老奶奶,老奶奶笑著說“Troppo dolce”(太甜了),但還是把勺子里的吃完了。
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意大利人說的“Dolce”,不只是甜品,更是對生活的溫柔——哪怕日子有點苦,也要給自己留一塊甜;哪怕只是普通的一餐,也要有儀式感;哪怕老了,也要和愛的人分一塊提拉米蘇。
所以下次你問“甜品用意大利語怎么說”,記得答案是“Dolce”,但它背后的故事,比這個詞本身更甜。去意大利的時候,別只盯著攻略上的景點,也去街頭巷尾的甜品店坐一坐,點一塊“Dolce”,感受一下這個國家的“甜”。說不定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生活里的甜,其實一直都在,只是需要你像意大利人一樣,認(rèn)真地“嘗”一口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xyzzx/Italian/50142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