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令營的感想
這個夏天,我送10歲的女兒去了人生中第一個夏令營。出發(fā)前一周,她把行李箱翻來覆去整理了8遍,一會兒擔心忘帶最喜歡的玩偶,一會兒又問“媽媽,要是室友不喜歡我怎么辦”;而我呢,偷偷往她包里塞了3包感冒藥,半夜還在查營地的天氣預報——現在回想起來,那些夾雜著焦慮、期待和不舍的日子,原來都是成長的序章。14天的夏令營結束后,女兒曬黑了兩個度,卻抱著我笑得眼睛彎成月牙:“媽媽,我好像突然長大了?!?/p>
第一次離開家:笨拙里藏著成長的種子
開營第一天,營地老師發(fā)來一段視頻:女兒正站在宿舍的衣柜前,對著一堆衣服皺眉頭。鏡頭拉近,我才發(fā)現她把T恤和褲子全塞進了同一個抽屜,襪子團成小球滾得到處都是——在家時,這些活兒都是我和她爸包辦的。那天晚上,我收到她的第一條語音,帶著哭腔:“媽媽,我疊不好被子,老師說要疊成豆腐塊,我試了五次都像‘發(fā)面饅頭’……”
我差點就想開車去營地“救場”,但忍住了。第二天,老師又發(fā)來照片:女兒和室友蹲在地上,一人拿著一件衣服,對著手機里的“疊衣教程”比劃。她的T恤還是歪歪扭扭,但室友的褲子居然疊得有模有樣,兩個小姑娘互相拍著手笑。后來女兒說,那天晚上她們比賽“誰疊的衣服最整齊”,雖然她沒贏,但學會了把襪子卷成“小糖果”,再也不會找不到另一只。
其實孩子比我們想象中更“敢試”。出發(fā)前我反復叮囑“衣服要分類放”“記得每天刷牙”,她嘴上答應,轉頭就忘;反而是到了必須自己動手的環(huán)境里,那些“笨拙的嘗試”成了最好的老師。結營時她打開行李箱,我發(fā)現衣服雖然不算整齊,但每件都疊過,臟衣服單獨裝在袋子里——原來成長從來不是突然的蛻變,而是藏在每個“我試試”的瞬間里。
在集體里學會“我們”:友誼是意外的禮物
女兒從小有點內向,在幼兒園時總是躲在我身后,我一直擔心她在夏令營會“不合群”。結果開營第三天,老師發(fā)來的活動照片里,她正和三個女孩手拉手跑向籃球場,辮子甩得老高。后來才知道,她們四個被分到了同一個小組,第一天做手工時,女兒不小心把膠水灑在了隊友的畫上,急得快哭了,是那個叫小雨的女孩笑著說:“沒關系,我們一起把它改成‘星空’吧!”
從那以后,四個小姑娘成了“鐵四角”:一起在晨跑時互相加油,一起在食堂分享零食(女兒偷偷把不愛吃的青椒夾給小雨,小雨則把她的雞腿分一半給女兒),甚至晚上躲在被子里說悄悄話——有天老師“告狀”,說她們因為聊“最喜歡的動畫片”太興奮,被巡夜老師提醒了兩次。
最讓我感動的是結營儀式上的“感謝環(huán)節(jié)”。女兒站起來,對著小雨和另外兩個女孩說:“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做不好事情,但和你們在一起,我發(fā)現‘我們’比‘我’厲害多了?!迸_下的家長們都笑了,我卻偷偷抹了眼淚。原來孩子需要的不是“你要外向”的催促,而是一個能讓她放下防備、學會信任的環(huán)境——在這里,友誼不是刻意“交”來的,而是一起流汗、一起犯錯、一起大笑時,自然而然長出來的。
那些“搞砸”的瞬間:原來犯錯也是收獲
夏令營有個“生存挑戰(zhàn)”活動:每個小組要靠有限的食材做一頓午飯。女兒那組抽到的任務是“西紅柿炒雞蛋”,聽起來簡單,卻差點“搞砸”——她負責打雞蛋,結果用力過猛,蛋殼掉進了碗里;小雨切西紅柿,不小心切到了手(幸好只是輕微劃傷);另一個女孩倒油時,油濺出來燙到了胳膊……最后炒出來的菜,雞蛋有點糊,西紅柿沒熟,鹽還放多了。
四個小姑娘坐在地上,看著那盤“失敗的午餐”,眼圈都紅了。老師沒有批評她們,而是蹲下來問:“下次怎么做能更好?”女兒小聲說:“我應該先把蛋殼挑干凈再攪拌。”小雨說:“切菜時要小心,不能急?!焙髞硭齻冎匦路止?,又試了一次,雖然還是不算完美,但至少能吃了。那天晚上,女兒在日記里寫:“原來‘搞砸了’不可怕,只要我們不放棄,就能學會新東西?!?
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,每次犯錯都會被批評“怎么這么笨”,以至于后來做任何事都怕“出錯”。但孩子在夏令營里學到的,恰恰是“允許不完美”——不是鼓勵粗心,而是教會他們: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、不斷修正的過程。就像那盤西紅柿炒雞蛋,雖然不好吃,卻成了她們最難忘的“戰(zhàn)利品”。
給家長的悄悄話:放手是更深的守護
送女兒去夏令營前,我列了一張“注意事項清單”,從“每天喝8杯水”到“睡前要檢查門窗”,寫了整整兩頁。現在回頭看,那些“不放心”其實是我的“放不下”——我總怕她照顧不好自己,怕她受委屈,怕她遇到問題不知道怎么辦。
但14天里,她沒有每天喝8杯水,卻學會了“渴了就去接水”;她沒有每天檢查門窗,卻和室友約定“最后一個睡覺的人鎖門”;她遇到過和隊友吵架,也遇到過活動失敗,但她自己解決了——用她的話說:“媽媽,你不在的時候,我好像突然有了‘超能力’?!?
其實每個孩子都有“超能力”,只是被我們的“保護”藏起來了。夏令營就像一面鏡子,照見了孩子的潛力,也照見了家長的焦慮。如果說這次經歷教會我什么,那就是:真正的守護不是把孩子護在羽翼下,而是相信他們能在風雨里長出自己的翅膀。就像放風箏,線拉得太緊會斷,適當放手,才能飛得更高。
夏令營結束那天,女兒抱著我,在我耳邊說:“媽媽,明年我還想來?!蔽颐龝窈诘男∧樀埃蝗幻靼祝核^成長,不過是孩子在某個夏天突然轉身,笑著對你說“我可以”;而我們能做的,就是帶著欣慰和一點點失落,目送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。
這大概就是夏令營最珍貴的“感想”——它不僅是孩子的成長禮,也是父母的修行課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xxzx/429742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