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勸說別人
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(jīng)歷:苦口婆心勸朋友別沖動辭職,對方卻覺得你“站著說話不腰疼”;反復提醒父母別買三無保健品,他們反而偷偷藏起說明書;想讓同事配合你的工作節(jié)奏,對方卻敷衍一句“再說吧”……明明是好心,結(jié)果卻成了“雞同鴨講”,甚至吵得臉紅脖子粗。
其實啊,勸說這件事,從來不是“我有理你就得聽”,而是一場“讓對方心甘情愿改變”的心理溝通。真正厲害的勸說,不是說服,而是“引導”——讓對方自己意識到“這樣做更好”。今天就結(jié)合我見過的真實案例,和你聊聊“怎么勸,別人才愿意聽”。
一、先搞懂:為什么你說的“道理”,對方聽不進去?
很多人勸人時,總喜歡一上來就擺事實、講道理:“你看數(shù)據(jù)都這樣了,你還不調(diào)整方案?”“熬夜對身體不好,我都是為你好!”但你有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這種“我對你錯”的姿態(tài),反而會讓對方豎起防備。
我朋友小林就吃過這虧。她室友總愛把外賣盒堆在桌上,小林忍了一周后忍不住說:“你能不能收拾一下?桌子都臭了,一點公德心都沒有!”結(jié)果室友當場炸毛:“我忙得要死,你就不能體諒一下?再說你自己桌子也沒多干凈!”兩人大吵一架,室友反而更不收拾了。
后來小林換了個方式:“我最近總加班,回來看到亂糟糟的桌子就頭疼,你是不是也覺得這樣看著心煩?要不咱們買個分層收納盒,你外賣盒放上層,我零食放下層,這樣收拾起來也方便?”室友愣了一下,第二天就主動買了收納盒。
你看,問題出在哪?不是道理不對,而是你先否定了對方的感受。當你說“你這樣不對”時,對方接收到的信號是“你在指責我”,第一反應就是“反駁”;但如果你先承認“我知道你有你的難處”,對方才會覺得“你懂我”,才愿意聽你往下說。
二、第一步:先“穿上對方的鞋”走兩步——用“共情”拆掉心理防線
我見過最會勸人的,是我老家的張阿姨。她鄰居家的孩子沉迷網(wǎng)游,天天逃課,父母怎么罵都沒用,甚至把電腦砸了,孩子反而偷偷去網(wǎng)吧。后來張阿姨去串門,沒提“學習”,反而說:“我家小子以前也這樣,放暑假天天抱著手機,說同學都在玩,不玩就融不進去。你家娃是不是也覺得,在游戲里能找到成就感?”
孩子眼睛一亮:“是??!我在游戲里是隊長,大家都聽我的,比在學校被老師罵強多了!”張阿姨接著說:“那你肯定很會帶團隊吧?我聽說你們班要搞小組競賽,你要是能把帶游戲隊的本事用在學習上,說不定能拿第一呢?到時候老師同學都佩服你,不比在游戲里當隊長更厲害?”
后來那孩子真的慢慢回歸課堂了。你看,共情不是“我理解你”的空話,而是“我看到了你的需求”。對方沉迷游戲,可能是缺成就感;對方不愿意配合工作,可能是怕?lián)熑危粚Ψ焦虉?zhí)己見,可能是怕被否定。先找到對方行為背后的“需求點”,說一句“我知道你是因為……”,比說十句“你應該……”都有用。
三、別硬“說服”,要找“共同點”——讓對方覺得“我們是一伙的”
去年公司有個項目,我需要設(shè)計部的同事配合改一版海報,對方一直拖著說“沒時間”。我一開始急了:“這個海報下周就要用,你能不能先弄我的?”對方回:“我手里還有三個客戶的急單,你的排到下周中吧?!?
后來我換了個思路,去她工位說:“我剛看了下你手頭的客戶,有兩個是咱們公司重點維護的大客戶,確實不能耽誤。不過我這個項目是給新客戶做的,老板說要是成了,咱們部門年底獎金能多20%,到時候你買新電腦的錢不就有了?你看能不能今天抽半小時,咱們先把主視覺定了,后續(xù)細節(jié)我自己調(diào),不耽誤你其他工作?”
她眼睛一亮:“真的能多獎金?行,我現(xiàn)在就抽時間弄,你把需求發(fā)我?!?
你發(fā)現(xiàn)沒?當你說“你得幫我”時,對方覺得是“你的事”;但當你說“咱們一起把這事做成,對我們都有好處”時,對方才會覺得是“我們的事”。勸說的關(guān)鍵,不是讓對方“為你妥協(xié)”,而是讓他看到“這樣做對他有什么好處”。哪怕這個“好處”很小,比如“省時間”“少麻煩”“有面子”,只要戳中了,對方就愿意動。
四、少講“大道理”,多講“小故事”——讓事實自己“說服”對方
我媽以前特別愛買“養(yǎng)生磁療床墊”,電視購物里說“睡了能治高血壓、關(guān)節(jié)炎”,她非要買,標價1萬8。我跟她講道理:“這些都是智商稅,沒有科學依據(jù)!”她不聽:“人家電視上專家都說了,隔壁王阿姨用了都說好!”
后來我沒再跟她爭,而是找了個周末,陪她看了個紀錄片,講的是一個老人買了類似的床墊,不僅沒效果,還因為耽誤了正規(guī)治療,病情加重了??赐旰笪覜]說話,我媽自己嘀咕:“原來王阿姨是被人家送了桶油才說‘好’的啊……”第二天就把床墊退了。
為什么故事比道理有用?因為道理是“你在教育我”,而故事是“我自己得出結(jié)論”。尤其是對長輩、朋友這種關(guān)系親近的人,直接否定他們的認知,會讓他們覺得“你在質(zhì)疑我的判斷力”;但講個類似的故事,讓他們自己聯(lián)想到“哦,原來我可能也會這樣”,反而更容易接受。
當然,講故事也有技巧:別講“別人都這樣”,要講“和你很像的人”;別講“假大空”,要講“具體細節(jié)”,比如“那個阿姨和你一樣,平時特別注意養(yǎng)生,結(jié)果還是被騙了”,這樣對方才會有代入感。
五、給對方留“臺階”——沒人喜歡“被你說服”的感覺
我見過最失敗的勸說,是朋友小李勸他對象戒煙。他對象抽煙五年,小李天天說:“抽煙致癌!你能不能為我著想一下?”對方每次都不耐煩:“知道了,別念叨了!”結(jié)果越勸抽得越兇。
后來小李學乖了,有次對方咳嗽,他沒提“戒煙”,反而說:“你最近是不是嗓子不舒服?我給你買了點潤喉糖,你試試?對了,我同事他老公以前也抽煙,后來每天只在飯后抽一根,慢慢就戒了,你要不要也試試?就當是為了讓嗓子舒服點?!?
對方愣了一下,接過潤喉糖:“行啊,那我試試飯后抽一根吧?!比齻€月后,真的慢慢把煙戒了。
你看,人都有“逆反心理”——你越讓我“必須做”,我越不想做;但你給我一個“可選的小目標”,我反而愿意試試。勸說時別逼對方“立刻改”,而是問“要不要試試這樣做?”“你覺得哪種方式更適合你?”讓對方覺得“這是我的決定”,而不是“被你逼的”。
最后想說:真正的勸說,是“讓對方覺得你懂他”
其實啊,我們勸別人,本質(zhì)上是希望對方過得更好,或者事情往好的方向發(fā)展。但很多時候,我們把“目的”當成了“方法”,忘了對方也是活生生的人,有自己的情緒、需求和面子。
下次再想勸別人時,不妨先停三秒,問問自己:“如果我是他,我現(xiàn)在在想什么?我為什么不愿意聽?”然后試著說一句:“我知道你……”(共情)“咱們這樣做……”(共同目標)“你要不要試試……”(給選擇權(quán))。
記住,最好的勸說,不是“我說贏了你”,而是“我們一起找到了更好的辦法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kczx/23714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