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筆酥的做法,木筆酥怎么做
說起木筆酥,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陌生——這名字聽著雅致,像從古詩里走出來的點心。其實它是江南一帶流傳百年的傳統(tǒng)酥點,因形似早春綻放的木筆花(也就是辛夷花)得名:頂端尖尖如筆鋒,底部圓鼓似筆桿,層層酥皮像花瓣般舒展,咬一口酥到掉渣,內(nèi)餡的清甜混著黃油香在嘴里化開……
上周我在家復刻這道點心時,媽媽路過廚房還說:“這不就是我小時候外婆常做的‘毛筆酥’嗎?那時候只有過年才能吃上,你外婆總說‘吃了木筆酥,開春有精神’。” 原來這小小的酥點里,藏著幾代人的味覺記憶。
今天就把這份“能吃的春天”教給你——材料都是菜市場、超市能買到的,步驟拆解到新手也能看懂,最后還有我踩過的坑和解決辦法,跟著做,保準你烤出來的木筆酥,顏值和口感都不輸老字號。
一、先搞懂:木筆酥為什么值得花一下午做?
在開始動手前,咱們先聊聊這道點心的“特別之處”——畢竟現(xiàn)在點心花樣那么多,為啥要學做木筆酥?
1. 顏值自帶“社交屬性”:剛烤好的木筆酥,酥皮金黃透亮,輕輕一碰就簌簌掉渣,擺進盤子里像一束剛摘的木筆花,發(fā)朋友圈配文“今日份手作春味”,評論區(qū)絕對被“求教程”刷屏。
2. 口感是“酥點教科書”:它的酥皮用了“水油皮+油酥”的經(jīng)典起酥法,層次能達到幾十層,咬下去不是硬脆,而是那種“綿密的酥”,配上細膩的內(nèi)餡,吃完嘴里不發(fā)干,連不愛吃甜的爸爸都能連吃3個。
3. 做法能舉一反三:學會木筆酥的起酥和塑形,以后做蝴蝶酥、老婆餅、荷花酥都能觸類旁通——相當于花一份時間,解鎖N種傳統(tǒng)點心技能。
二、準備工作:材料和工具,新手別買錯
材料清單(做12個木筆酥)
水油皮(負責酥皮的韌性和層次):
中筋面粉 150g(普通家用面粉就行,別用低筋或高筋,影響起酥)
糖粉 20g(不喜歡太甜的可以減到15g,我試過減到10g,內(nèi)餡甜味會蓋過酥皮香,20g剛好)
豬油 50g(必須是冷藏的固體豬油,別用植物油!豬油起酥效果最香,沒有的話用黃油也行,但酥度會稍差)
溫水 60g(30-40的溫水,摸著手不燙就行,太燙會燙熟面粉里的面筋,揉不出膜)
油酥(負責酥皮的酥脆感):
低筋面粉 120g(低筋面粉蛋白質(zhì)少,烤出來更酥,沒有的話用中筋面粉+玉米淀粉按4:1混合)
豬油 60g(同樣用固體豬油,和水油皮的豬油一起買,省得跑兩次超市)
內(nèi)餡(傳統(tǒng)用豆沙,我改良了3種口味):
經(jīng)典紅豆沙 240g(買現(xiàn)成的就行,選無顆粒的細膩款,自己煮太費時間)
桂花椰蓉餡(椰蓉100g+糖粉30g+黃油20g+桂花蜜10g,拌勻即可,適合喜歡清香的)
咸蛋黃肉松餡(咸蛋黃6個壓碎+肉松80g+沙拉醬20g,咸甜口,我兒子超愛)
裝飾(可選,提升顏值):
蛋黃液 1個(刷表面用,讓烤出來的酥皮更金黃)
黑芝麻/白芝麻 少許(撒在“筆鋒”頂端,像毛筆蘸了墨)
工具清單(家里有這些就夠了)
大碗2個(分別和水油皮、油酥)
硅膠刮板(揉面不粘手,比用手刮盆邊方便10倍)
搟面杖(最好是兩頭尖的,搟酥皮時更好控制形狀)
保鮮膜(醒面時蓋面團,防止變干)
烤箱(上下火功能,沒有烤箱的話,用平底鍋小火慢烙也行,但酥度會差一點)
烤盤+油紙(防止粘盤,沒有油紙刷一層薄油也行)
三、詳細步驟:6步做出“酥到掉渣”的木筆酥
1. 和水油皮:揉出“手套膜”是關(guān)鍵(新手別慌,不用揉到完全透明)
先把水油皮材料倒進大碗:中筋面粉150g、糖粉20g、豬油50g,用手把豬油搓進面粉里,搓到看不見顆粒(像搓洗衣服那樣,掌心用力揉,大概2分鐘)。
然后加溫水60g,邊加邊用筷子攪成絮狀,再上手揉——這里劃重點:揉水油皮要“朝一個方向揉”,我第一次隨便揉,面團總是粘手,后來聽外婆說“順時針揉30下,再逆時針揉30下”,果然面團很快成團。
揉到什么程度算好?用手揪一小塊面團,慢慢拉開,能看到半透明的薄膜,破口邊緣是鋸齒狀(不是完全光滑的!新手別追求“完美手套膜”,那樣揉10分鐘手都酸了,鋸齒狀就夠用)。揉好的面團用保鮮膜蓋好,醒面30分鐘(放在溫暖的地方,比如暖氣旁,冬天可以隔溫水醒,醒面是為了讓面筋松弛,后面搟皮才不容易破)。
2. 和油酥:軟硬要和水油皮“匹配”(不然搟的時候會開裂)
油酥材料很簡單:低筋面粉120g+豬油60g,直接倒進另一個碗里,用手搓勻(像搓湯圓面那樣,把豬油和面粉搓成細沙狀,沒有結(jié)塊就行)。
搓好的油酥應(yīng)該是“不粘手、能捏成團、輕輕一按就散”的狀態(tài)。重點來了:油酥的軟硬度要和水油皮差不多——如果水油皮醒好后偏軟,油酥就稍微多加半勺面粉;如果水油皮偏硬,油酥就加半勺融化的豬油(我第一次做時油酥太硬,搟的時候像碎餅干一樣裂,后來加了半勺溫水揉勻,立刻變好)。
油酥和好后也用保鮮膜蓋好,和水油皮一起醒30分鐘(別偷懶省略醒面!醒過的面團延展性好,后面包酥、搟卷都省力)。
3. 包酥:像包包子一樣簡單(新手建議先分小份)
醒好的水油皮和油酥,分別分成12等份(水油皮每個約22g,油酥每個約15g,用廚房秤稱一下更均勻,沒有秤就憑手感分,大小差一點沒關(guān)系,烤出來顏值影響不大)。
取一個水油皮面團,用手掌壓扁,放上一個油酥面團,像包包子那樣把油酥完全包進水油皮里,收口捏緊(收口朝下放在案板上,防止散開)。12個都包好后,蓋上保鮮膜松弛10分鐘(這一步叫“松筋”,剛包好的面團有張力,松弛后搟的時候不容易回縮)。
4. 搟卷:兩次搟卷,層次才能“翻倍”(方向別搞錯)
第一次搟卷:取一個包好酥的面團,收口朝下,用搟面杖從中間向兩端搟成牛舌狀(長約15cm,寬約5cm,別搟太用力,不然油酥會漏出來)。搟好后從一頭卷起來(像卷壽司那樣),卷成小圓柱體,收口朝下,蓋上保鮮膜松弛15分鐘(這一步是讓面團“休息”,不然第二次搟的時候會縮成一團)。
第二次搟卷:把松弛好的小圓柱體,豎著放在案板上(就是讓剛才卷的“圈”朝上),用搟面杖再次搟成牛舌狀(這次可以搟得稍微長一點,約20cm),再從一頭卷起來,卷成更緊實的小圓柱體,收口朝下,繼續(xù)松弛20分鐘(別嫌麻煩!兩次搟卷才能讓酥皮層次多,我試過只搟卷一次,烤出來酥皮只有10層,兩次搟卷能到30層以上)。
5. 包餡塑形:捏出“毛筆頭”的形狀(3步搞定)
這一步是木筆酥的“靈魂”,做好了顏值翻倍!
取一個松弛好的卷卷面團,用刀從中間切成兩半(切面朝上,能看到一圈圈的酥皮紋理,超治愈)。
拿起一半面團,切面朝上,用手掌壓扁,再用搟面杖搟成中間厚、邊緣薄的圓皮(直徑約8cm,別搟太薄,不然包餡時會破)。
放20g內(nèi)餡在皮中間,像包包子一樣收口捏緊(收口朝下,用手把面團搓成上尖下圓的“毛筆”形狀:底部捏圓,頂部慢慢搓尖,注意別搓太用力,不然酥皮會被搓破)。
全部塑形好后,擺進鋪了油紙的烤盤,用手指在“筆鋒”頂端輕輕按一個小坑(方便后面刷蛋黃液和撒芝麻),靜置10分鐘(讓面團最后松弛一下,烤的時候不容易變形)。
6. 烘烤:溫度和時間“寧低勿高”(別烤糊了?。?
烤箱提前預熱180(上下火,預熱5分鐘,不然烤的時候溫度不夠,酥皮會塌)。
在木筆酥表面刷一層蛋黃液(只刷“筆桿”部分,“筆鋒”頂端別刷,烤出來顏色淺一點更像木筆花),然后在頂端撒少許黑芝麻(像毛筆蘸了墨,瞬間有內(nèi)味兒了)。
烤盤放進烤箱中層,180烤25-30分鐘(根據(jù)自家烤箱脾氣調(diào)整,我的烤箱溫度偏高,25分鐘就夠了,最后5分鐘盯著點,酥皮變成金黃色就趕緊拿出來,烤糊了會發(fā)苦)。
烤好后別急著吃!放在晾網(wǎng)上晾10分鐘,等酥皮完全冷卻,酥度才會達到最佳(剛烤好是軟的,冷卻后才會“酥到掉渣”)。
四、新手必看:我踩過的3個坑,你別再犯
1. 酥皮烤出來不酥?
大概率是油酥里的豬油放少了,或者烘烤時間不夠。油酥里的豬油必須按配方放,少10g都會影響酥度;烘烤時最后5分鐘可以把溫度調(diào)到190,讓表面快速上色,逼出油脂,酥度會更好。
2. 搟皮時油酥漏出來了?
可能是水油皮沒揉好(面筋不夠,包不住油酥),或者搟的時候太用力。揉水油皮時多揉2分鐘,搟的時候用“推”的力度,別用“壓”的力度,慢慢搟,油酥就不容易漏。
3. 塑形后“毛筆頭”塌了?
面團松弛時間不夠!每次搟卷后一定要松弛夠時間,讓面筋放松,塑形時才不會回縮;另外內(nèi)餡別包太多,20g剛好,太多會把酥皮撐破,烤的時候就塌了。
最后:咬一口木筆酥,像把春天吃進了嘴里
晾好的木筆酥,拿在手里輕輕一掰,酥皮“咔嚓”一聲裂開,露出里面細膩的內(nèi)餡,層次像書頁一樣分明。我媽嘗了第一個就說:“比我小時候吃的還香!那時候你外婆用的是菜籽油,哪有現(xiàn)在的豬油香?!?
其實做傳統(tǒng)點心,不一定要追求“完美復刻”,加點自己喜歡的內(nèi)餡,調(diào)整一下甜度,反而更有意義。這個周末,不妨試試動手做一盤木筆酥——揉面時的專注,烤時滿屋的香氣,還有家人吃到時眼里的笑意,這些都是比點心本身更珍貴的東西。
對了,如果你喜歡咸口,試試咸蛋黃肉松餡,我兒子說“比外面賣的蛋黃酥還好吃”;喜歡花香的,一定要加一勺桂花蜜,咬下去像含著一朵春天的花。
動手試試吧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原來那些藏在時光里的味道,離我們一點都不遠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edunews/2189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