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語語流音變有哪些-音變現(xiàn)象-音變特點
摘要
日語的“語流音變”,簡單說就是說話時因為音節(jié)之間的相互影響,導致原本的發(fā)音發(fā)生變化。對咱們學日語的小伙伴來說,這簡直是“聽力絆腳石”和“口語攔路虎”——明明單詞背得滾瓜爛熟,一聽日本人說話就像聽天書;自己開口說,總被說“太生硬”“不像 native speaker”。其實問題大多出在沒掌握音變規(guī)律上。今天這篇文章就帶你系統(tǒng)梳理日語里最常見的7種語流音變,從現(xiàn)象到規(guī)則,再到實用例子,幫你搞懂“為什么會變”“怎么變”,以后不管是聽還是說,都能更地道自然。
一、連濁:明明是清輔音,怎么突然“濁”了?
什么是連濁?
兩個詞組合成復合詞時,后一個詞的第一個音節(jié)原本是清輔音(か·さ·た·は行),結(jié)果變成了濁輔音(が·ざ·だ·ば行),這種現(xiàn)象就是“連濁”。比如“黒(くろ)”+“貓(ねこ)”,按理說應(yīng)該是“くろねこ”,但實際讀“くろねこ”(咦?這個例子好像沒變?別急,換一個)——“山(やま)”+“車(くるま)”,正確發(fā)音是“やまぐるま”(やま+くるまやまぐるま),這里的“く”就濁化成了“ぐ”。
什么時候會連濁?
連濁的核心規(guī)則是“后項第一個音節(jié)是清輔音,且前項詞尾不是濁音/撥音/促音”時,容易發(fā)生。比如:
“木(き)”+“葉(は)”“木の葉(このは)”?不對,正確是“このは”嗎?哦不對,“木の葉”其實是“このは”,但“葉”單獨讀“は”,這里沒濁化。那“雨(あめ)”+“水(みず)”“あまみず”(雨水),這里“あめ”的詞尾是“め”(濁音),所以后項“みず”沒濁化。
再舉個典型的:“人(ひと)”+“通り(とおり)”“ひとどおり”(人來人往),“と”濁化成“ど”,因為前項“ひと”詞尾是“と”(清輔音),后項第一個音節(jié)“と”是清輔音,滿足條件。
易錯點提醒
連濁不是“必須變”,有很多例外。比如“黒板(こくばん)”,前項“黒(こく)”詞尾是“く”(清輔音),后項“板(ばん)”第一個音節(jié)是“ば”(濁音),所以不變;“日本語(にほんご)”,前項“日本(にほん)”詞尾是撥音“ん”,后項“語(ご)”本身是濁音,也不變。剛開始記不住沒關(guān)系,遇到一個記一個,多聽日劇動漫里的發(fā)音,慢慢就有感覺了。
二、半濁音化:“は行”怎么突然變成“ぱ行”了?
什么是半濁音化?
和連濁類似,但變化方向是“は行”假名(は·ひ·ふ·へ·ほ)變成半濁音“ぱ行”(ぱ·ぴ·ぷ·ぺ·ぽ)。這種音變最常出現(xiàn)在動詞變形或復合詞中,尤其是前接“っ”(促音)的時候。
經(jīng)典例子看這里
“引く(ひく)”+“張る(はる)”“引っ張る(ひっぱる)”:“はる”的“は”變成了“ぱ”,因為中間加了促音“っ”,“ひく”變成“ひっ”后,后面的“は”就半濁化成“ぱ”。
“買う(かう)”+“物(もの)”“買い物(かいもの)”?不對,這個沒變。半濁音化更常見于“動詞連用形+補助動詞”的結(jié)構(gòu),比如“飛ぶ(とぶ)”“飛び出す(とびだす)”(這里是濁化),而“叩く(たたく)”“叩き込む(たたきこむ)”(不變),但“突く(つく)”“突っ込む(つっこむ)”(濁化)。半濁音化相對少見,最典型的就是“引っ張る”“持っぱらう(一手包辦)”這類詞。
特點總結(jié)
半濁音化有點“小眾”,但一旦遇到就很容易讀錯。記住核心場景:前有促音“っ”,后接“は行”假名,大概率會變成“ぱ行”。比如“ちょっぴり(一點點)”,原本是“ちょうひり”,因為“ちょう”變成“ちょっ”,后面的“ひ”就半濁化成“ぴ”,成了“ちょっぴり”。
三、促音化:那個“っ”到底什么時候該讀出來?
什么是促音化?
發(fā)音時突然停頓一拍(大概0.5秒),用“っ”表示,這種現(xiàn)象叫“促音化”。很多小伙伴聽力時總漏聽促音,導致“雑誌(ざっし)”聽成“ざし”,“學校(がっこう)”聽成“がこう”,其實就是沒掌握促音化規(guī)則。
促音化的3大條件
1. 前接詞尾是“つ·ち·き·く”,后接“か·さ·た·は”行假名:
“一(いち)”+“冊(さつ)”“いっさつ”(一冊):“いち”的“ち”遇到“さつ”的“さ”(さ行),促音化。
“學(がく)”+“校(こう)”“がっこう”(學校):“がく”的“く”遇到“こう”的“こ”(か行),促音化。
“失(しつ)”+“?。à悉ぃ薄挨筏盲绚ぁ保ㄊ。骸挨筏摹钡摹挨摹庇龅健挨悉ぁ钡摹挨稀保à闲校?,促音化。
2. 動詞“ます形”去掉“ます”后,詞尾是“き·ち·り”,接“て·た”時:
“書きます(かきます)”“書いて(かいて)”?不對,這個是“い音便”。促音化的例子是“行きます(いきます)”“行って(いって)”,“き”接“て”變成“って”;“立ちます(たちます)”“立って(たって)”,“ち”接“て”變成“って”。
3. 外來詞中:比如“コップ(杯子)”“チケット(票)”,這些是固定寫法,直接記就行。
避坑指南
不是所有“前有つ·ち·き·く,后有か·さ·た·は”都促音化!比如“學生(がくせい)”,“がく”的“く”后面是“せい”(せ行),就不促音化;“黒板(こくばん)”,“こく”的“く”后面是“ばん”(ば行,濁音),也不促音化。記?。汉蠼拥谋仨毷恰扒遢o音”的“か·さ·た·は”行假名才行。
四、母音無聲化:“い”和“う”怎么突然“消失”了?
什么是母音無聲化?
當“い”或“う”出現(xiàn)在“か·さ·た·は”行假名后面,且處于單詞的非重讀音節(jié)時,元音會變得非常輕,甚至聽上去像“沒讀出來”,這種現(xiàn)象叫“母音無聲化”(也叫“元音清化”)。
最容易無聲化的場景
1. “い”在“き·し·ち·ひ”后面:
“好き(すき)”:正確發(fā)音不是“す-き”(清晰的“き”),而是“す-ki?”(“き”的“い”幾乎不發(fā)音,嘴唇保持“い”的口型,但不出聲)。
“僕(ぼく)”:“ぼ-く”的“く”,“う”無聲化,讀成“ぼ-k?u?”(“k”的送氣音明顯,“u”很輕)。
“しかし(但是)”:“し-か-し”,中間的“か”是重音,后面的“し”(し行)的“い”無聲化,讀成“しか-shi?”。
2. “う”在“く·す·つ·ふ”后面:
“壽司(すし)”:“す”的“う”無聲化,讀成“s?u?-shi?”(兩個元音都很輕,聽起來像“s-shi”)。
“行く(いく)”:“い-く”,“く”的“う”無聲化,讀成“い-k?u?”。
為什么會無聲化?
日本人說話追求“省力”,當元音處于非重音位置,且前后輔音發(fā)音口型相近時,就會自然弱化元音。比如“すき”,“す”(唇齒音)和“き”(舌面音)發(fā)音時,嘴巴張得都很小,中間的“い”就沒必要用力讀,慢慢就變成了無聲化。剛開始練的時候,可以刻意把“い”“う”讀輕一點,多聽日本人說話,模仿那種“似有若無”的感覺。
五、撥音化:“ん”到底發(fā)什么音?
什么是撥音化?
“ん”(撥音)單獨看是一個音節(jié),但和其他假名連讀時,發(fā)音會根據(jù)后面的輔音變化,這種現(xiàn)象叫“撥音化”。很多人把“ん”永遠讀成“n”,結(jié)果“本(ほん)”讀成“hon”,“新聞(しんぶん)”讀成“shinbun”,其實都不太對。
“ん”的3種發(fā)音規(guī)則
1. 接“か·が”行假名(軟腭音):發(fā)“?”(類似英語“sing”最后的音)。
“天気(てんき)”:“てん”的“ん”接“き”(か行),讀“て?き”。
“銀行(ぎんこう)”:“ぎん”的“ん”接“こう”(か行),讀“ぎ?こう”。
2. 接“た·だ·な·ら”行假名(齒齦音):發(fā)“n”(舌尖抵上齒齦)。
“新聞(しんぶん)”:“しん”的“ん”接“ぶ”(ば行,雙唇音?不對,“ぶん”的“ぶ”是雙唇音,這里應(yīng)該是“しん”的“ん”接“ぶ”,發(fā)“m”)。哦對,“ば·ぱ·ま”行是雙唇音,“ん”接雙唇音時發(fā)“m”。
3. 接“ば·ぱ·ま”行假名(雙唇音):發(fā)“m”(雙唇緊閉)。
“本(ほん)”:單獨讀時,后面沒有輔音,默認發(fā)“n”,但如果說“本を(ほんを)”,“ん”接“を”(元音),還是發(fā)“n”;“萬年筆(まんねんひつ)”,“まん”的“ん”接“ねん”(な行),發(fā)“n”。
實用技巧
不用死記規(guī)則,說話時注意“ん”后面的假名發(fā)音部位,讓“ん”的發(fā)音部位和后面一致就行。比如發(fā)“てんき”,“き”是舌根音,“ん”就用舌根頂住軟腭;發(fā)“しんぶん”,“ぶ”是雙唇音,“ん”就雙唇緊閉,自然就對了。
六、元音省略:“大丈夫”怎么成了“だじょうぶ”?
什么是元音省略?
口語中為了說得更快更省力,會省略掉一些元音,最常見的是“い”和“う”的省略。這種現(xiàn)象在日常對話里特別多,如果你按課本上的標準發(fā)音說,反而可能顯得“太正式”。
高頻省略例子
“大丈夫(だいじょうぶ)”口語常說“だじょうぶ”(省略“い”)。
“いいです”“いーです”(把“いい”讀成一個長音,省略第二個“い”的清晰發(fā)音)。
“すみません”熟人之間可能說“すいません”(省略“み”?不對,這是“すみません”的音變,更準確的是“すまない”“すまん”,省略“ない”的“い”)。
“とても”快速說時可能變成“とっても”(促音化+元音省略)。
注意事項
元音省略主要出現(xiàn)在口語,尤其是非正式場合??荚嚮蛘?a href='http://yi18.com.cn/kc/cs124_px204/' target='_blank'>演講時,還是建議按標準發(fā)音來,避免省略導致對方聽不懂。
七、聲調(diào)變化:同樣的假名,聲調(diào)不同意思天差地別!
什么是聲調(diào)變化?
日語的聲調(diào)是“高低型”,一個單詞的聲調(diào)不同,意思可能完全不一樣。比如“橋(はし)”是“低-高”(はし),意思是“橋”;“箸(はし)”是“高-低”(はし),意思是“筷子”。除了單詞本身的聲調(diào),復合詞或句子中,聲調(diào)也會發(fā)生變化。
復合詞的聲調(diào)規(guī)律
兩個單詞組成復合詞時,通常會“繼承前項的聲調(diào)”或“變成平板型”。比如:
“雨(あめ,平板型:あめ)”+“傘(かさ,頭高型:かさ)”“雨傘(あまがさ,中高型:あまがさ)”,聲調(diào)變成“あ-ま-が-さ”(第三個音節(jié)高,后面低)。
“山(やま,平板型:やま)”+“田(た,平板型:た)”“山田(やまだ,平板型:やまだ)”,繼承前項的平板型。
為什么聲調(diào)這么重要?
聲調(diào)錯了,不僅可能被誤解,還會暴露“非母語者”身份。比如把“箸(はし)”讀成“はし”,對方可能會以為你在說“橋”;把“今日(きょう,今天)”讀成“きょう”,就變成“金剛石”了。記單詞時一定要同時記聲調(diào),推薦用“有聲詞典”聽發(fā)音,跟著模仿。
總結(jié):日語語流音變的核心特點
1. 為了“省力”和“流暢”:不管是連濁、無聲化還是元音省略,本質(zhì)都是讓發(fā)音更自然、說話更省力,符合語言“經(jīng)濟原則”。
2. 規(guī)則中有“例外”:音變不是“100%必須遵守”,很多時候受習慣、方言或單詞來源影響(比如外來詞音變少),遇到例外別慌,多積累就行。
3. 聽力和口語“雙向影響”:聽不懂音變聽力差;不會音變口語不地道。解決辦法就是“多聽+模仿”,比如精聽日劇里的對話,一句一句跟讀,慢慢就能“語感”。
其實日語的音變就像咱們中文的“兒化音”“輕聲”,剛開始覺得復雜,練多了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哦,原來這么說才順口!下次再遇到“聽不清”“讀不對”的情況,不妨對照這篇文章,看看是不是哪個音變規(guī)則沒掌握。語言學習沒有捷徑,但搞懂規(guī)律,就能少走很多彎路~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xyzzx/Japanese_language/732637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