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語語法有什么特點
如果你剛開始學(xué)日語,可能會覺得“這語法怎么跟說反話似的?”“一個句子里‘は’‘が’‘を’一大堆,到底該用哪個?”其實日語語法的“反直覺”,恰恰是它最獨特的地方。今天咱們就掰開揉碎了說——日語語法到底有哪些和中文、英語不一樣的“脾氣”?搞懂這些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日語沒那么難,反而有點“可愛”。
一、語序:把“動詞”藏在句子最后,像“壓軸大戲”
咱們說中文、英文,基本都是“誰(主語)做什么(謂語動詞)對誰/用什么(賓語)”,比如“我吃飯”“I eat rice”。但日語偏不,它偏要把動詞放在最后,變成“誰 對誰/用什么 做什么”,也就是“主賓謂”結(jié)構(gòu)。
舉個例子:
中文:我 每天 早上 吃 面包。
日語:私は 毎朝 パンを 食べます。(我 每天早上 面包 吃)
是不是覺得“本末倒置”?但這就是日語的“規(guī)矩”——動詞必須當(dāng)“壓軸的”。剛開始學(xué)的時候,我總?cè)滩蛔“褎釉~提前,比如想說“我去學(xué)?!保f成“行きます 學(xué)校へ”,被老師笑著糾正:“動詞要‘蹲’在最后哦!”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這種語序反而有個好處:聽句子時,只要聽到最后一個詞,就知道對方想表達(dá)“做什么”,前面的信息都是“鋪墊”。
二、助詞:句子的“交通信號燈”,少一個就“堵車”
如果說日語句子是一條路,那“助詞”就是路上的信號燈和路標(biāo)——沒有它們,誰也不知道每個詞該往哪“走”。中文靠語序分清主謂賓,日語則靠助詞。
最常用的幾個“信號燈”你必須認(rèn)識:
は(wa):“主題標(biāo)記”,告訴別人“我要說的是這個”。比如“私は學(xué)生です”(我是學(xué)生),“は”把“私”(我)標(biāo)成主題。
が(ga):“主語標(biāo)記”,強(qiáng)調(diào)“誰做的”。比如“貓が魚を食べました”(貓吃了魚),“が”明確是“貓”吃了魚,不是狗也不是人。
を(wo):“賓語標(biāo)記”,跟在“被做的對象”后面。比如“本を読みます”(讀書),“本”(書)是“讀”的對象,所以用“を”。
に(ni):“方向/對象標(biāo)記”,表示“去某地”“給某人”。比如“學(xué)校に行きます”(去學(xué)校),“友達(dá)にプレゼントをあげます”(給朋友禮物)。
我剛開始學(xué)的時候,總把“は”和“が”搞混。有次想說“這是蘋果”,說成“これがりんごはです”,助詞堆在一起像“堵車”,老師直接笑出聲:“你這是給蘋果‘掛了兩個路標(biāo)’??!”后來才明白:“は”是“大主題”,“が”是“小主語”,比如“りんごは私が好きです”(蘋果,我喜歡),“は”標(biāo)“蘋果”這個大主題,“が”標(biāo)“我”這個小主語,分工明確。
三、敬語:日語的“社交禮儀課”,說錯可能“沒禮貌”
中文里說“您”就夠禮貌了,但日語的敬語能讓你“頭大”——光是“尊敬對方”“謙虛自己”“禮貌陳述”就分三大類,每個動詞還有不同的“敬語變形”。
舉個簡單的場景:你想表達(dá)“老師吃飯”。
普通說法:先生はご飯を食べます。(對平輩或晚輩可以,但對老師不禮貌)
尊敬語:先生はご飯を召し上がります。(“召し上がる”是“食べる”的尊敬語,專門用于長輩、老師)
再比如你想表達(dá)“我給您拿書”:
普通說法:本を持ってあげます。(對平輩可以,但對長輩太隨意)
自謙語:本を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す。(“差し上げる”是“あげる”的自謙語,表達(dá)“我為您做某事”時用)
敬語難嗎?確實難。我剛?cè)ト毡緯r,幫教授遞文件,想說“請您看一下”,結(jié)果說成“見てください”(普通禮貌),教授笑著說:“用‘ご覧ください’會更禮貌哦?!焙髞聿胖?,“ご覧”是“見る”的尊敬語名詞,加上“ください”,才是對長輩的正確表達(dá)。敬語就像日語的“社交密碼”,用對了,別人會覺得你“懂規(guī)矩”。
四、時態(tài):只有“過去”和“非過去”,現(xiàn)在將來“不分家”
中文有“過去、現(xiàn)在、將來”三種時態(tài),比如“吃了、吃、要吃”;英語更復(fù)雜,還有“現(xiàn)在進(jìn)行時、過去完成時”。但日語的時態(tài)“很佛系”——只有“過去時”和“非過去時”兩種。
非過去時:既可以表示“現(xiàn)在”,也可以表示“將來”。
比如“私は學(xué)生です”(我現(xiàn)在是學(xué)生),“明日、學(xué)校に行きます”(明天去學(xué)校,將來時),動詞都是原形或“ます形”,不加時態(tài)標(biāo)記。
過去時:在動詞后加“た”或“ました”,表示“已經(jīng)發(fā)生的事”。
比如“昨日、ご飯を食べました”(昨天吃了飯),“先週、映畫を見ました”(上周看了電影)。
是不是覺得簡單?但別高興太早——日語用“體態(tài)”(比如“ている”)來補(bǔ)充時態(tài)的細(xì)節(jié)。比如“本を読んでいます”,既可以表示“正在讀書”(現(xiàn)在進(jìn)行時),也可以表示“一直在讀書”(持續(xù)狀態(tài)),甚至“曾經(jīng)讀過書”(經(jīng)驗)。有次我跟日本朋友說“日本語を勉強(qiáng)しています”,他問:“你現(xiàn)在正在學(xué),還是一直都在學(xué)?”我才發(fā)現(xiàn),日語的“時態(tài)+體態(tài)”組合,比單純的“過去/非過去”復(fù)雜多了。
五、授受關(guān)系:“給”和“拿”也要分“尊卑”,方向錯了就“失禮”
中文里“我給你”“你給我”很簡單,但日語的“給”和“拿”,要看“誰給誰”——上級給下級?下級給上級?平輩之間?方向不同,動詞完全不一樣。
核心三個動詞你必須記牢:
あげる:“我/我方給別人(平輩或下級)”。比如“友達(dá)に本をあげます”(給朋友書)。
もらう:“我/我方從別人那里拿”。比如“母からお金をもらいました”(從媽媽那里拿到錢)。
くれる:“別人(平輩或上級)給我/我方”。比如“先生が私にペンをくれました”(老師給我筆)。
有次我想感謝同學(xué)幫我?guī)ЭХ龋f成“コーヒーをあげてくれてありがとう”(謝謝你給我咖啡),結(jié)果同學(xué)愣了:“你是說‘我給你咖啡’嗎?”后來才知道,應(yīng)該說“コーヒーをもらってありがとう”(謝謝你給我咖啡,即“我從你那里拿到咖啡”)。授受關(guān)系就像“箭頭”,方向錯了,意思完全反了。
六、自動詞vs他動詞:“門開了”和“開門”,動詞居然不一樣?
中文里“門開了”和“我開門”,動詞都是“開”;但日語里,“門自己開”和“人把門打開”,要用兩個不同的動詞——這就是“自動詞”和“他動詞”的區(qū)別。
自動詞:動作不需要“賓語”,主語自己完成。比如“ドアが開きました”(門開了,“開きました”是自動詞,門自己開的)。
他動詞:動作需要“賓語”,有人或物“推動”完成。比如“私はドアを開けました”(我開了門,“開けました”是他動詞,需要“我”這個主語和“門”這個賓語)。
剛開始學(xué)的時候,我總把“開く”(自動)和“開ける”(他動)搞混。有次下雨,想說“窗戶被風(fēng)吹開了”,說成“風(fēng)が窓を開きました”,結(jié)果老師糾正:“窗戶自己開,用‘開きました’;人開窗,才用‘開けました’。這里應(yīng)該是‘窓が風(fēng)で開きました’?!焙髞戆l(fā)現(xiàn),日語里很多動詞都有“自動/他動”一對,比如“始まる”(開始,自動)和“始める”(開始,他動),“止まる”(停,自動)和“止める”(停,他動),記的時候最好“成對記”。
七、可能態(tài)和被動態(tài):“我會說日語”和“我被雨淋”,動詞要“變形”
中文里“會說日語”直接說“會說”,“被雨淋”直接說“被淋”;但日語里,“能做某事”(可能態(tài))和“被做某事”(被動態(tài)),都需要把動詞變成“特殊形式”。
可能態(tài):表示“能做某事”,動詞變形后,賓語助詞“を”要換成“が”。
比如“日本語を話します”(說日語) “日本語が話せます”(會說日語)。
被動態(tài):表示“被做某事”,動詞變形后,主語是“被作用的對象”。
比如“雨が降ります”(下雨) “雨に降られました”(被雨淋了,“降られました”是“降ります”的被動態(tài))。
我剛開始學(xué)可能態(tài)時,總忘記把“を”換成“が”,說成“日本語を話せます”,老師說:“‘話せます’已經(jīng)表示‘能說’了,‘が’才是‘能’的標(biāo)志哦。”后來發(fā)現(xiàn),可能態(tài)和被動態(tài)的變形規(guī)則雖然麻煩,但用習(xí)慣了會覺得很“精準(zhǔn)”——比如“被雨淋”,日語強(qiáng)調(diào)“雨”是動作的發(fā)出者,用“に”連接,邏輯很清晰。
八、連體修飾語:所有“形容詞、句子”都要“蹲”在名詞前面
中文里“紅色的蘋果”“我買的書”,修飾語在名詞前面,日語也是;但日語的“連體修飾語”能拉得很長,長到你以為是一個完整的句子,結(jié)果后面跟了個名詞。
比如:
中文:我昨天在車站遇到的那個戴眼鏡的朋友。
日語:昨日駅で出會った眼鏡をかけた友達(dá)。
你看,“昨日駅で出會った”(昨天在車站遇到的)和“眼鏡をかけた”(戴眼鏡的)都是修飾“友達(dá)”(朋友)的,全部堆在名詞前面。剛開始讀這種長句子,我總?cè)滩蛔 皵嗑洹保吹健俺鰰盲俊币詾榫渥咏Y(jié)束了,結(jié)果后面還有“眼鏡をかけた友達(dá)”,才發(fā)現(xiàn)“原來都是修飾語??!”不過習(xí)慣后會覺得,這種“把所有修飾都說完,最后揭曉名詞”的方式,有點像“解謎”——前面鋪墊越多,最后看到名詞越有“恍然大悟”的感覺。
九、擬聲擬態(tài)詞:讓句子“活”起來,日本人說話像“演小品”
中文里也有“嘩啦啦”“笑嘻嘻”,但日語的擬聲擬態(tài)詞(オノマトペ)多到“離譜”——走路、吃飯、心情、天氣,幾乎所有場景都能用擬聲擬態(tài)詞“畫出來”。
比如:
吃飯快:ガツガツ食べる(狼吞虎咽,像“咕嚕咕嚕”的聲音);
小雨:ポツポツ降る(雨點稀稀拉拉,像“滴答滴答”);
緊張:ドキドキする(心跳“咚咚”響);
干凈:きれい(不是擬聲詞,但“さっぱり”表示“清爽”,比如“さっぱりした部屋”,干凈得讓人舒服)。
我第一次聽到日本朋友說“貓がニャンニャン鳴いています”(貓喵喵叫),覺得很可愛;后來聽他們說“風(fēng)邪で鼻がポンポンする”(感冒了鼻子不通氣,堵得“嘭嘭”響),才發(fā)現(xiàn)擬聲擬態(tài)詞讓日語變得特別“生動”——不用解釋太多,一個詞就能讓人“身臨其境”。
十、省略:日本人說話“惜字如金”,主語、助詞經(jīng)?!笆й櫋?
中文和英語都強(qiáng)調(diào)“句子成分完整”,但日語對話里,“省略”是常態(tài)——尤其是主語“我”“你”,還有助詞“は”“を”,經(jīng)常“不露面”。
比如:
朋友問:“今天去學(xué)校嗎?”
中文:你今天去學(xué)校嗎?
日語:今日、學(xué)校へ行く?(省略“你は”,直接問“今天去學(xué)校嗎?”)
你回答:“不去,在家學(xué)習(xí)?!?
中文:我不去,我在家學(xué)習(xí)。
日語:行かない、家で勉強(qiáng)する。(省略兩個“我は”,直接說“不去,在家學(xué)習(xí)”)
剛開始和日本人聊天,我總覺得“話沒說完”,忍不住問:“誰不去?誰在家學(xué)習(xí)?”后來才明白,日語對話靠“語境”和“默契”——雙方都知道在說誰、說什么,所以不用把每個詞都說明白。這種“省略”讓日語對話變得很“高效”,但也給初學(xué)者挖了坑:只看一句話可能不懂,必須結(jié)合上下文。
日語語法的特點,說到底就是“和中文反著來”的語序、“不能少”的助詞、“復(fù)雜但禮貌”的敬語、“佛系又精準(zhǔn)”的時態(tài)……這些特點看似“麻煩”,其實都是日語的“個性”。剛開始學(xué)可能會覺得“頭疼”,但當(dāng)你能用“です?ます”禮貌地打招呼,能用敬語和老師對話,甚至能聽懂日本人省略主語的“潛臺詞”時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原來日語語法的“反直覺”,藏著這么多“小心思”。
學(xué)語言就像交朋友,了解它的“脾氣”,才能和它“好好相處”。日語語法的特點,你get到了嗎?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xyzzx/Japanese_language/49591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