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本的影視后期常識
剛接觸影視后期時,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困惑:對著一堆拍攝素材發(fā)呆,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剪;好不容易剪完一段,畫面卻灰蒙蒙的沒質感;導出視頻時不是格式錯了就是卡成PPT?別慌,影視后期看似復雜,其實就像給故事“化妝+搭骨架”——只要搞懂底層邏輯,新手也能快速上手。這篇文章就從“后期到底干啥”“流程怎么走”“工具怎么選”到“新手最容易踩的坑”,一次性講透最實用的影視后期常識,看完就能動手剪你的第一條片子。
一、先搞明白:影視后期到底是“干什么的”?
很多人覺得后期就是“剪視頻”,其實遠不止。簡單說,后期是把拍攝的“原材料”(畫面、聲音、文字)加工成“成品”(電影、短視頻、廣告)的全過程。如果把拍攝比作“買菜”,那后期就是“洗菜、切菜、炒菜、擺盤”——既要讓食材(素材)發(fā)揮最大價值,還要讓食客(觀眾)吃得舒服、記得住味道(故事)。
舉個例子:你拍了一段生日聚會的視頻, raw素材里有朋友聊天的廢話、鏡頭晃到天花板的畫面、還有沒開麥克風的靜音片段。后期要做的就是:刪掉沒用的片段(洗菜),把精彩瞬間按時間線串起來(切菜),調亮畫面讓笑容更清晰(炒菜調味),配上生日快樂歌和字幕(擺盤)。最后呈現(xiàn)的,是一段能讓人笑著回憶的短片——這就是后期的核心:用技術放大故事的情緒,讓觀眾“看得懂、被打動”。
二、后期流程:從素材到成片,分5步走(新手照著做不迷路)
很多新手剪片亂成一團,本質是沒搞懂“先做什么,再做什么”。其實標準的后期流程就像做蛋糕,得按步驟來,跳步就容易翻車。記住這5步,你剪片效率至少提升一倍:
1. 素材整理:別等剪片時才發(fā)現(xiàn)“找不到素材”
這是90%新手最容易忽略的一步,也是最關鍵的一步。我見過有人拍了200個G的素材,全堆在“相機導出”文件夾里,文件名還是“DSC_001.jpg”“MOV_002.mp4”——剪片時想找“主角說臺詞的那段”,翻了3小時還沒找到,直接心態(tài)崩了。
正確做法:
新建文件夾分類:按“日期+場景”命名(比如“20240520-生日會-客廳”“20240520-生日會-吹蠟燭”);
素材重命名:把關鍵片段標出來(比如“01-小明發(fā)言.mp4”“02-切蛋糕特寫.mp4”);
備份!備份!備份!重要的素材存兩份(電腦一份+移動硬盤一份),別等硬盤壞了哭著找數(shù)據(jù)恢復。
2. 粗剪:先搭“故事骨架”,別糾結細節(jié)
粗剪的目標是“把故事講通順”,就像寫作文先列提綱,不用急著美化句子。比如你要剪一條旅行vlog,粗剪時只要把“出發(fā)到景點吃飯回家”的關鍵畫面按順序拼起來,刪掉重復、模糊、沒用的片段(比如鏡頭對著地面走了10秒的廢片)。
新手誤區(qū):一開始就盯著某段畫面調顏色、加轉場。記住,粗剪階段“完整”比“好看”重要——先確保觀眾能看懂你在講什么,再談怎么讓它更好看。
3. 精剪:給故事“找節(jié)奏”,讓觀眾跟著你走
如果說粗剪是“搭骨架”,那精剪就是“填肉”——通過調整片段長度、順序,讓故事有起有伏。比如拍了一段演講視頻,粗剪后可能是“上臺說話下臺”,但精剪時可以:
刪掉演講中卡頓、重復的句子(讓節(jié)奏更緊湊);
插入觀眾鼓掌、點頭的反應鏡頭(增強互動感);
在關鍵觀點處放慢畫面(強調重點)。
小技巧:剪對話時,在說話人“說完一句話”后,多留0.5秒的停頓——這是觀眾“消化信息”的“呼吸點”,留了會更自然,不信你試試。
4. 調色+音頻:畫面“化妝”,聲音“修音”
到這一步,片子才算有“質感”。很多新手覺得“調色就是把畫面調亮/調藍”,其實大錯特錯——調色的核心是“統(tǒng)一風格+突出重點”。比如拍美食視頻,調色要讓食物看起來“鮮艷有食欲”(提高飽和度、暖色調);拍懸疑短片,就要用冷色調+低亮度,營造緊張感。
音頻比畫面更重要!觀眾能接受畫面有點抖,但絕對受不了聲音嘈雜、人聲聽不清。所以:
人聲要清晰:用“降噪”功能處理環(huán)境雜音(后面會講具體工具);
BGM別搶戲:音量控制在“能聽清人聲”的范圍內,大概比人聲低5-8分貝;
加音效:比如開門聲、笑聲,能讓畫面更“立體”(免費音效網站:愛給網、epidemicsound)。
5. 輸出:選對格式,不然白忙活
最后一步是“導出成片”,格式選錯了,可能導致“畫面模糊”“文件太大傳不上平臺”。新手記住這幾個常用場景:
發(fā)抖音/快手:選“1080P 30幀 MP4格式”(清晰度夠,文件?。?;
存本地留念:選“4K 60幀 MOV格式”(畫質好,方便以后二次剪輯);
交作業(yè)/商用:問清楚甲方要求(比如電視臺可能要“ProRes格式”)。
提醒:導出前先“預渲染”10秒看看效果,避免導出后才發(fā)現(xiàn)畫面卡頓、聲音錯位。
三、工具怎么選?新手別貪多,這3類就夠了
面對Pr、AE、DaVinci、FCPX這些軟件,新手很容易犯“選擇困難癥”——其實不用全學,根據(jù)需求選1-2個工具就行。推薦3類必用工具,免費/付費的都有,新手直接抄作業(yè):
1. 剪輯軟件:核心工具,選“簡單易上手”的
新手首選:DaVinci Resolve(免費!全功能?。?/b>
達芬奇是目前最良心的后期軟件——剪輯、調色、音頻、特效全集成,而且免費版功能幾乎和付費版一樣(只有少數(shù)高級特效需要付費)。界面邏輯清晰,自帶教程,對電腦配置要求也不高(Windows/Mac都能用)。
備選:Pr(Adobe Premiere Pro)
如果以后想做專業(yè)后期(比如廣告、電影),Pr是行業(yè)標配,教程多、插件豐富,但需要付費訂閱(學生版有優(yōu)惠),對電腦配置要求高(建議16G內存以上)。
蘋果用戶:Final Cut Pro(FCPX)
Mac專用,剪輯流暢度高,適合剪長視頻(比如電影、紀錄片),一次性買斷(2999元),但生態(tài)封閉,導出格式不如Pr靈活。
2. 調色工具:不用買插件,軟件自帶的就夠用
達芬奇調色面板:前面說了,達芬奇的調色功能是“業(yè)內天花板”,自帶“示波器”(能精準看畫面亮度、顏色是否正常),新手跟著教程調“LUT預設”(現(xiàn)成的調色模板),10分鐘就能讓畫面變高級。
Pr Lumetri顏色面板:如果用Pr,直接用自帶的Lumetri調色,簡單易操作,適合新手快速出效果(比如“基本校正”里調白平衡、曝光,“創(chuàng)意”里加濾鏡)。
3. 音頻處理:這2個工具足夠解決90%問題
Audacity(免費?。?/b>:新手處理音頻的“神器”,體積?。ú艓资甅),功能卻很全——降噪、調音量、剪輯音頻,甚至能做簡單的“變聲”。比如拍vlog時環(huán)境音太吵,用它的“降噪”功能:選中一段純噪音“效果降噪”采樣噪音全選音頻降噪,瞬間干凈。
Adobe Audition(Au):專業(yè)音頻軟件,適合處理復雜音頻(比如多軌混音、 podcast后期),和Pr聯(lián)動方便(直接把Pr里的音頻拖到Au編輯),但需要付費訂閱。
四、新手必避的5個坑:我當年全踩過,現(xiàn)在告訴你怎么躲
學后期時,我走了不少彎路——剪了3小時的片子沒保存,電腦死機全沒了;調色時憑感覺調,結果畫面“紅得像出血”;導出視頻時選錯格式,傳抖音直接被壓縮成馬賽克……這些坑,你別再踩了:
1. “素材不備份,剪完哭三天”
我剛學后期時,有次剪一個活動視頻,素材全存在電腦C盤,結果剪到一半電腦藍屏,C盤文件損壞,素材全沒了——客戶催著要片,我只能通宵重拍重剪,差點丟了單子。
解決方案:養(yǎng)成“隨手保存”的習慣(快捷鍵Ctrl+S/Command+S),重要素材至少存兩份(本地+云端/移動硬盤)。
2. 過度用特效:“花里胡哨”≠“高級”
新手總喜歡加各種轉場(閃白、縮放、旋轉)、貼紙、字幕動畫,覺得這樣“酷炫”,但觀眾看的時候只會覺得“晃眼”。比如剪一段訪談,用“淡入淡出”轉場就夠了,非要用“爆炸轉場”,反而會打斷觀眾注意力。
原則:特效是“服務故事”的,不是炫技的。90%的片子,用“疊化”“硬切”這兩個轉場就夠了。
3. 調色不看示波器,全憑“感覺”調
很多人調色時盯著屏幕“憑感覺拉滑塊”,結果要么畫面過曝(亮部一片白,沒細節(jié)),要么欠曝(暗部一團黑)。其實軟件自帶的“示波器”(比如達芬奇的波形圖、直方圖)能幫你精準判斷畫面是否正常——波形圖的峰值不超過100(避免過曝),谷值不低于0(避免欠曝),顏色才會舒服。
4. 字幕“太小太花”,觀眾看不清
我見過有人剪美食視頻,字幕用“藝術字體”,顏色是淺灰色,字號只有12號——在手機上看,根本看不清寫的啥。字幕的核心是“傳遞信息”,不是“裝飾畫面”。
正確做法:中文字幕至少18號字,顏色用“黑底白邊”(或者白底黑邊),放在畫面下方1/3處,別擋人臉。
5. 忽視“平臺規(guī)則”,導出后才發(fā)現(xiàn)“不符合要求”
每個平臺對視頻格式、時長、比例都有要求:比如抖音豎屏(9:16)、B站橫屏(16:9)、微信視頻號最長30分鐘。如果沒提前看規(guī)則,比如用橫屏剪了一條抖音視頻,上傳后兩邊會有大黑邊,觀感很差。
解決方案:剪片前先確定“發(fā)布平臺”,在軟件里設置好對應的分辨率(比如抖音設為1080×1920)。
最后想說:后期不難,難的是“耐心+練習”
影視后期本質是“技術+審美”的結合——技術可以通過教程學會(網上免費教程一抓一大把),審美則需要多看、多練、多思考。剛開始剪得“丑”沒關系,誰不是從“剪得像流水賬”過來的呢?
建議新手從剪自己的vlog、家庭視頻開始,不用追求“高級感”,先把故事講清楚,把畫面調干凈,把聲音處理清晰。剪多了就會發(fā)現(xiàn):后期不是“炫技”,而是“用最簡單的技術,讓觀眾感受到你想表達的情緒”。
下次再打開剪輯軟件,別慌,按“素材整理粗剪精剪調色音頻輸出”的步驟走,避開那些我踩過的坑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原來剪片也可以很簡單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jsjzx/Television/589190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