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師必備網(wǎng)站,讓你設計起來更高效
作為設計師,你是不是也常遇到這些情況:為了找一張無版權的高清圖片翻遍全網(wǎng),結果要么像素模糊要么要收費;靈感枯竭時盯著空白畫布發(fā)呆,半天憋不出一個方案;客戶催稿催到爆炸,自己卻還在為調整一個字體大小反復導出文件……其實,效率低不一定是能力問題,很可能是你沒用對工具。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了一批親測好用的設計師必備網(wǎng)站,從素材資源到靈感激發(fā),從效率工具到協(xié)作溝通,覆蓋設計全流程,幫你把找資源、改格式、等反饋的時間省下來,專注做更有價值的創(chuàng)意。
一、素材資源:告別“找圖兩小時,作圖五分鐘”
設計師的日常,一半時間在創(chuàng)作,一半時間在找素材。尤其是無版權、高質量的素材,簡直是“時間小偷”。這幾個網(wǎng)站,能讓你找素材的效率直接翻倍,親測好用。
1. Pexels:免費高清圖庫,商用無憂
特點:全球最大的免費圖庫之一,圖片質量高、種類全,關鍵是完全無版權,個人商用都能用,不用標注來源(當然標注一下作者更禮貌)。
使用技巧:直接搜中文關鍵詞也行,但用英文搜會更精準。比如找“極簡辦公桌”,搜“minimalist desk”出來的圖構圖和光影會更專業(yè)。另外它的“Collections”板塊有很多主題合集,比如“復古色調”“賽博朋克城市”,直接點進去就能批量下載,不用一張張?zhí)簟?
真實案例:上次給甲方做一個科技公司的年報封面,需要一張“未來感辦公室”的背景圖,在Pexels上搜“futuristic office”,第三張圖就直接用上了——金屬質感的辦公桌、懸浮顯示屏,色調剛好是甲方要的藍灰色,連調色都省了。
2. Freepik:不止圖片,還有可編輯的分層素材
特點:如果你需要的不只是圖片,而是能直接改的模板(比如PPT模板、海報背景、SVG圖標),一定要用Freepik。它的素材大多是分層文件(PSD、AI格式),下載后能直接在PS或AI里編輯,改文字、換顏色都方便。
注意:免費用戶下載素材后,需要在作品中標注“Designed by Freepik”,商用的話建議花幾十歐元買個年度會員,不然容易有版權糾紛(別問我怎么知道的,之前有個實習生沒標注,差點被甲方投訴)。
使用場景:做節(jié)日海報時,直接搜“Mid-Autumn Festival poster template”,下載一個帶月亮、玉兔元素的PSD模板,把甲方的文案和logo換上去,半小時就能出一版初稿,比自己從零畫快多了。
3. Flaticon:圖標素材“百科全書”
特點:找圖標就認準它!超過500萬個矢量圖標,風格從線性、填充到3D、手繪都有,支持SVG、PNG、EPS等格式,還能直接調整顏色和大小。
隱藏功能:它的“Icon Fonts”功能可以把多個圖標打包成字體文件,導入到設計軟件里直接像打字一樣用,改顏色、放大縮小都不會模糊,做UI設計時特別方便。
踩坑提醒:免費用戶每天只能下載3個圖標,建議用教育郵箱注冊,學生黨可以免費領半年會員(需要驗證學校郵箱,具體以官方最新政策為準)。
二、靈感激發(fā):別再盯著“空白畫布”發(fā)呆了
設計師最怕“靈感枯竭”——不是沒想法,是想法太多抓不住重點,或者完全不知道從哪里開始。這幾個網(wǎng)站,能幫你快速找到方向,甚至“偷師”大神的思路。
1. Dribbble:設計師的“靈感朋友圈”
特點:全球設計師的聚集地,每天有無數(shù)優(yōu)秀作品更新,UI、插畫、動效、品牌設計都有。它就像設計師的“小紅書”,刷著刷著靈感就來了。
高效用法:別漫無目的地刷!用“標簽搜索”精準定位。比如你要做一個咖啡品牌的logo,搜“coffee logo”“minimal coffee branding”,就能看到不同設計師怎么用線條、顏色、字體表達“咖啡”的感覺??吹较矚g的作品,點進設計師主頁,還能發(fā)現(xiàn)更多同風格的案例,相當于“批量偷師”。
個人習慣:我會建一個“靈感收藏夾”,每天花10分鐘刷Dribbble,看到好的配色、排版就截圖存進去,遇到類似項目時翻一翻,總能找到新點子。
2. Behance:看完整項目,學“設計邏輯”
特點:和Dribbble不同,Behance上的作品更偏向“完整項目”,設計師會把從調研、草圖到最終落地的全過程放上去。如果你想知道“這個設計為什么這么做”,而不只是“這個設計好不好看”,一定要看Behance。
案例參考:之前做一個寵物用品APP的UI設計,沒頭緒,就在Behance上搜“pet app UI/UX”,看到一個國外設計師的項目:他先分析了目標用戶(養(yǎng)寵物的年輕人)的痛點(擔心寵物獨自在家),然后設計了“實時監(jiān)控”“喂食提醒”等功能模塊,配色用了溫暖的橙色和綠色,因為調研顯示這兩種顏色能讓用戶感到“安心”??赐赀@個項目,我不僅有了視覺參考,連功能邏輯都清晰了。
3. Pinterest:“靈感瀑布”,幫你把碎片想法串起來
特點:如果你習慣用“圖片聯(lián)想”找靈感,Pinterest絕對是神器。比如你搜“復古海報”,它會根據(jù)你的瀏覽記錄,不斷推薦類似風格的圖片,從配色、字體到構圖,像瀑布一樣流下來,幫你把零散的想法拼成完整的方案。
實用技巧:建“靈感看板”分類管理。比如“2024年流行色”“極簡包裝設計”“國潮插畫參考”,每個看板存對應的圖片,項目來了直接打開看板,就能快速梳理思路。我之前做一個茶葉包裝設計,在“國潮包裝”看板里存了20多張圖片,最后把傳統(tǒng)窗欞紋樣和現(xiàn)代簡約字體結合,甲方一次就通過了。
三、效率工具:把“機械操作”交給網(wǎng)站,你專注創(chuàng)意
設計師的時間很寶貴,卻總被摳圖、改尺寸、轉格式這些機械操作占用。這些網(wǎng)站能幫你自動化處理這些瑣事,讓你把時間花在更核心的設計上。
1. Remove.bg:1秒摳圖,比PS快10倍
特點:自動識別圖片主體,1秒鐘去除背景,支持人物、產品、動物等多種場景,免費用戶就能下載中等分辨率的圖片,對付日常需求足夠了。
進階用法:摳完圖后,還能在網(wǎng)站上直接換背景,比如把產品圖摳出來,換成純色背景或場景圖,做電商主圖特別方便。上次給客戶做口紅詳情頁,10張產品圖,用Remove.bg摳圖+換背景,10分鐘搞定,以前用PS至少要1小時。
小缺點:如果圖片邊緣比較復雜(比如頭發(fā)絲、透明婚紗),免費版摳得不夠精細,需要手動用PS調整,但對付大部分簡單場景完全夠用。
2. Canva:小白也能快速出圖的“設計模板庫”
特點:別覺得Canva是“新手專用”,設計師用好了也能省大事。它有海量模板(海報、PPT、社交媒體圖、名片……),關鍵是支持團隊協(xié)作和品牌資產管理。
設計師用法:把公司的品牌色、logo、常用字體上傳到“品牌中心”,下次用模板時,直接套用品牌資產,改文字就能出圖,不用每次都調顏色、找logo。我司市場部要做每周的公眾號頭圖,我用Canva建了個模板,他們自己改標題和日期就能用,再也不用天天找我“救急”了。
隱藏功能:Canva的“魔法Resize”能一鍵把設計稿適配不同尺寸,比如做一張 Instagram 帖子圖,點一下就能生成 Stories、Reels 尺寸,不用重新排版。
3. Figma:多人實時協(xié)作,告別“文件傳來傳去”
特點:在線設計工具,支持UI、原型、插畫,最大的優(yōu)勢是“實時協(xié)作”——你和客戶、同事可以同時在一個文件里操作,改個顏色、調個字體,對方立馬能看到,再也不用“文件v1、v2、最終版(真的).psd”了。
協(xié)作案例:上次和團隊做一個APP改版,我在上海,產品經(jīng)理在北京,開發(fā)在廣州,三個人同時打開Figma文件:我畫界面,產品經(jīng)理直接在旁邊加注釋“這里按鈕要大一點”,開發(fā)對著設計稿量尺寸、看顏色代碼,效率比以前郵件傳文件高了3倍,一周就定了終稿。
小技巧:用Figma的“插件市場”安裝“Pexels”“Flaticon”插件,直接在設計稿里搜素材、插圖標,不用切來切去。
四、協(xié)作溝通:讓客戶和你“同頻”,少改10版方案
設計師和客戶溝通不暢,是改稿的“重災區(qū)”——你說“簡約”,他說“不夠大氣”;你說“高級灰”,他說“太暗了要鮮亮”。這幾個工具能幫你和客戶“對齊審美”,減少無效溝通。
1. Notion:把“需求”和“進度”都裝在一個庫里
特點:多功能協(xié)作平臺,可以當文檔、表格、看板用。設計師用它來管理項目需求、進度和反饋,簡直是“降維打擊”。
項目管理案例:我會在Notion里建一個“XX項目設計庫”,里面分“需求文檔”(客戶的品牌調性、目標用戶、禁忌顏色等)、“參考案例”(放幾張客戶說“喜歡這種感覺”的圖片)、“設計進度”(用看板展示“待設計-初稿-修改-定稿”)、“反饋記錄”(客戶每次的修改意見和我的回復)??蛻綦S時能看進度,我也不用反復解釋“上次你說的那個顏色我改了”,所有信息都在庫里,一目了然。
2. Adobe Color:用“色板”和客戶聊配色,不再“憑感覺”
特點:Adobe官方的配色工具,能生成專業(yè)的色板(單色、互補色、三角色、類似色等),還能提取圖片中的顏色。
溝通技巧:客戶說“要高級感的配色”時,別干巴巴地說“用黑白灰”,直接在Adobe Color里生成幾個高級感色板(比如低飽和度的莫蘭迪色系),截圖發(fā)給客戶:“這三個色板,你覺得哪個更符合你說的‘高級感’?”客戶能直觀看到效果,溝通效率瞬間提升。上次有個客戶糾結“科技感”配色,我用它生成了“藍紫漸變”“青灰+熒光綠”兩個色板,客戶馬上選了后者,省了半小時拉鋸戰(zhàn)。
3. Miro:用“白板”畫草圖,讓客戶“參與設計”
特點:在線協(xié)作白板,能畫圖、貼圖片、寫文字,適合和客戶一起頭腦風暴。
互動案例:做品牌logo時,我會在Miro上貼幾張參考圖,然后用畫筆快速畫幾個草圖,客戶可以直接在白板上圈出喜歡的元素:“這個字體不錯”“這個圖形可以再簡化一點”。比起直接給終稿,讓客戶參與到草圖階段,他們會更有“掌控感”,后期修改也會少很多。上次給一個餐飲品牌做logo,用Miro和老板聊了1小時,當場定了方向,后面只改了兩版就定稿了。
其實,設計師的“高效”,不是拼命加班,而是用對工具、找對方法,把時間花在真正需要創(chuàng)意的地方。上面這些網(wǎng)站,都是我做設計5年來反復踩坑、篩選出來的“效率神器”,從找素材到和客戶溝通,覆蓋了設計的全流程。下次遇到效率問題,不妨打開收藏夾,試試這些工具——說不定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原來設計可以不用那么累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743581.html,違者必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