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色盲設計的產品
摘要
色盲不是“看不見顏色”,而是難以分辨某些顏色——全球約3億人正經歷這樣的“色彩困境”。從認錯紅綠燈被按喇叭,到因PPT圖表顏色看不懂被同事誤解,再到給孩子選衣服時挑錯顏色的尷尬,這些日常場景里藏著無數色盲者的無奈。好在越來越多設計者開始關注這個群體,用細節(jié)滿滿的產品讓“色彩平等”從口號變成現實。這篇文章會帶你了解色盲群體的真實痛點,盤點那些真正解決問題的設計,或許你身邊就有需要它們的人。
一、先搞懂:色盲者眼里的世界,到底少了什么?
很多人以為色盲就是“黑白世界”,其實這是最大的誤解。醫(yī)學上,色盲主要分三種:最常見的是紅綠色盲(約占男性的8%),他們很難區(qū)分紅色和綠色,比如把紅色看成棕色,綠色看成灰色;其次是藍黃色盲,難以分辨藍色和黃色;最罕見的是全色盲,只能看到黑白灰,但比例不到0.01%。
簡單說,色盲者不是“看不見顏色”,而是“看混了顏色”。就像我們看外語單詞時容易認錯形近字,他們看某些顏色時,也會陷入“這到底是A還是B”的困惑。比如紅綠燈,正常視力者能一眼分辨紅黃綠,但紅綠色盲者可能覺得“紅燈和綠燈都是灰蒙蒙的,只能靠位置判斷”;再比如Excel表格里的紅黃數據對比,他們眼里可能就是“一片模糊的色塊,根本分不清重點”。
這些“分不清”,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:化妝時選錯口紅色號、買衣服時把“磚紅色”當成“咖啡色”、畫畫時被老師說“顏色用錯了”……甚至連吃水果都可能踩坑——“以為挑了個熟蘋果,結果咬開是酸澀的青蘋果,因為紅色和綠色在我眼里太像了?!币晃患t綠色盲朋友曾無奈地說。
二、為什么“通用設計”常常忽略色盲者?
你可能會問:現在產品設計不是講究“人性化”嗎?為什么色盲者還是處處碰壁?
問題出在“默認視角”上。大部分設計者會以“正常色覺”為基準,比如用“紅綠對比”做警示標識(紅燈停、綠燈行),用“彩色圖表”展示數據,用“不同顏色”區(qū)分按鈕功能。這些設計對普通人來說理所當然,但對色盲者卻是“隱形門檻”。
舉個例子:很多醫(yī)院的檢查報告里,會用紅色標注“異常指標”,綠色標注“正常指標”。但對紅綠色盲者來說,這兩列數據看起來沒區(qū)別,只能一個個核對數值,既費時又容易出錯。還有手機里的“低電量提醒”,很多品牌用“紅色電池圖標”,但紅綠色盲者可能直到手機關機都沒發(fā)現電量低——因為在他們眼里,紅色圖標和平時的圖標“長得差不多”。
更讓人無奈的是,有些“無障礙設計”反而幫了倒忙。比如某款APP推出“色盲模式”,結果只是把所有顏色調成黑白,雖然解決了“分不清”的問題,卻讓界面失去了層次感,反而影響使用體驗。真正的好設計,不該是“一刀切”的妥協,而應該是“潤物細無聲”的關懷。
三、這些“色盲友好”產品,正在悄悄改變生活
好在近幾年,越來越多設計者開始蹲下身,用色盲者的視角看世界。從日常用品到科技設備,這些產品沒有喊口號,而是用具體的功能解決了真實的痛點。
1. 出行:讓紅綠燈不再“靠猜”
對色盲者來說,過馬路可能是每天最緊張的事。傳統(tǒng)紅綠燈全靠顏色區(qū)分,一旦遇到“紅燈和綠燈亮度差不多”的情況,只能靠“紅燈在最上,綠燈在最下”的位置規(guī)律判斷,但遇到圓形燈或故障燈時,就容易出錯。
日本的“聲音+閃光”紅綠燈就很貼心:紅燈時會發(fā)出“滴滴滴”的快節(jié)奏聲音,綠燈時是“嘟——”的長音,同時燈柱上還有對應的閃光條(紅燈閃紅光,綠燈閃綠光,即使顏色分不清,閃光頻率也不同)。國內部分城市也開始試點類似設計,比如深圳的一些路口,紅綠燈旁會加一個“行人按鈕”,按下去后,綠燈時按鈕會震動,方便色盲者感知。
還有車載色盲輔助系統(tǒng),比如特斯拉的“色盲模式”:在儀表盤上,紅綠燈會被標注成不同形狀——紅燈是“×”,綠燈是“√”,黃燈是“”。即使顏色分不清,看形狀也能立刻明白。
2. 職場:讓“彩色文件”不再是“天書”
在職場里,色盲者最頭疼的可能是“彩色圖表”。比如PPT里用“紅黃綠”標注業(yè)績好壞,Excel用“不同顏色”區(qū)分數據類別,對他們來說,這些文件就像“加密文檔”,只能靠同事解釋或自己慢慢核對文字說明。
微軟Office的“顏色篩選”功能就很實用:在Word、Excel、PPT里,開啟“色盲模式”后,系統(tǒng)會自動調整顏色對比度,比如把原本的“紅綠對比”換成“藍黃對比”(藍黃色盲比例較低),或者給不同顏色的區(qū)域加上“斜線、網格”等紋理。這樣即使顏色分不清,看紋理也能明白差異。
還有專業(yè)設計軟件Figma,它的“色盲模擬器”功能能讓設計師在作圖時,實時預覽紅綠色盲、藍黃色盲視角下的效果,避免設計出“色盲看不懂”的圖表?,F在很多互聯網公司的設計師都會用這個功能,比如阿里的“數據大屏”,就會特意用“高對比度+紋理”代替單一顏色區(qū)分數據。
3. 生活:從“選色尷尬”到“輕松搞定”
日常購物時,色盲者的“選色困難”可能更明顯。比如買衣服時,明明想選“藏藍色”,結果拿成“深灰色”;涂口紅時,把“豆沙色”當成“奶茶色”;甚至給孩子買玩具,都可能因為分不清顏色被孩子吐槽“媽媽選的顏色好丑”。
“顏色識別APP” 成了很多人的“救星”。比如“色覺助手”APP,打開攝像頭對著物體,就能實時顯示顏色名稱(“這是正紅色,RGB值255,0,0”),還能標注“適合紅綠色盲者的搭配建議”(比如“紅色上衣建議搭配黑色褲子,對比度高”)。還有“調色大師”APP,專門針對化妝、繪畫場景,會告訴你“這個口紅色號在紅綠色盲視角下看起來是橘色,適合搭配淺色妝容”。
服裝品牌優(yōu)衣庫也做過嘗試:在部分門店的衣服吊牌上,除了標注顏色名稱,還會加一個“顏色編號”(比如“紅色=R01,藍色=B03”),色盲者可以通過編號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顏色,不用再對著衣服反復問店員“這到底是不是紅色”。
4. 醫(yī)療:早發(fā)現、早干預,讓孩子不再“被誤解”
很多色盲是先天性的,但孩子小時候很難表達“我分不清顏色”,常常被家長或老師誤解為“不認真”“笨”。比如幼兒園老師教認顏色,孩子總把“紅色積木”說成“綠色”,家長可能以為孩子故意搗亂,其實是色覺出了問題。
家用色覺檢查APP 就能解決這個問題。比如“兒童色覺篩查”APP,用卡通圖案代替?zhèn)鹘y(tǒng)的“數字色盲圖”(傳統(tǒng)色盲圖對低齡孩子不友好,很多孩子看不懂數字),讓孩子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完成檢查——比如“找出圖片里所有的小兔子”,如果孩子找不到紅色的兔子,系統(tǒng)會提示“可能存在紅綠色覺異常”,建議家長帶孩子去醫(yī)院進一步檢查。
醫(yī)院里的色盲矯正眼鏡也在進步。以前的矯正眼鏡笨重且效果有限,現在的品牌如EnChroma,通過特殊的光學濾鏡,能讓紅綠色盲者“第一次看清紅綠燈的顏色差異”。雖然價格不便宜(幾千到上萬元),且不是對所有色盲者都有效,但對很多人來說,“能分清女兒衣服上的紅花和綠葉”,就已經是巨大的幸福。
四、好的設計,是讓每個人都能“平等地看世界”
盤點這些產品時,我發(fā)現它們有個共同點:不把“色盲”當成“缺陷”,而是當成“不同的視覺需求”。就像左撇子需要專門的剪刀,近視者需要眼鏡,色盲者也需要適合自己的設計——不是“特殊照顧”,而是“平等對待”。
比如前面提到的“紋理代替顏色”“形狀輔助識別”“聲音+視覺雙重提醒”,這些設計沒有改變產品的核心功能,卻讓色盲者能和普通人一樣使用。就像給臺階加扶手,不是讓臺階變得“更復雜”,而是讓更多人能“安全地走上去”。
當然,這些產品還有進步空間:比如矯正眼鏡價格太高,很多普通家庭負擔不起;比如農村地區(qū)的紅綠燈很少有輔助功能;比如很多老人不知道“顏色識別APP”的存在……但至少,改變已經開始。
五、寫在最后:你身邊,可能就有需要這些產品的人
色盲不是“罕見病”,全球每20個人里就有1個色盲者(主要是男性)。他們可能是你的同事、朋友、家人,只是你沒發(fā)現——因為他們早就學會了“偽裝”:記住紅綠燈的位置、避開彩色圖表的工作、買衣服只選黑白灰……
但“偽裝”背后,是無數個“怕被發(fā)現”的瞬間:怕被說“連顏色都分不清”,怕影響找工作,怕被孩子問“爸爸為什么總把紅色說成綠色”。而那些為色盲設計的產品,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,更給了他們一份“被看見”的溫暖——原來,這個世界記得考慮“我們的眼睛”。
或許下次,當你看到有人對著紅綠燈猶豫,別急著按喇叭;當同事反復確認圖表顏色,別覺得他“較真”。多一份理解,就是對他們最好的“無障礙支持”。
尊重原創(chuàng)文章,轉載請注明出處與鏈接:http://yi18.com.cn/jsjzx/Graphic_Design/625495.html,違者必究!